新笔趣阁>都市现代>重活不是重生>第一百五十八章 农业教研基地

滇中农校作为建校历史差不多和共和国同龄的地市级农业专业技术学校,虽然几次停办,但秉承着“厚德守正善技笃行”的校训,依然为基层培育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滇中这个优质烤烟生产区培养了大批烤烟技术人才。

祁景焘主管滇中八县一区信息化工作,下到县份上接触到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干部不乏滇中农校的学生,深知滇中农校在滇中市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老爸祁正明能够通过以前的关系,与研究基地驻扎在滇中五区坝子的省烟草研究联系上,并且通过烟草研究所的关系与滇中农校建立产研合作关系,祁景焘对老爸的决策和运作手法可以用高山仰止来形容。

滇中农校佘老师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教师,老科研工作者,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研工作深有研究。可是,由于他所在的滇中农校只是一所基层中专学校,除了有省烟草研究所背景支持的烤烟项目研究,其他课题组研究经费并不富裕。他的许多研究课题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付诸实验论证,进行深入的研究。

没想到,一家学校附近农村村民承包经营的生态果园居然有如此魄力,和学校达成教学科研基地。不但果园名称新颖别致,居然在果园经营管理上也别具一格,而且还资金雄厚的不像话。

自己当初带学生考察粮仓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只是觉得这个相对独立的大山洼的水利灌溉系统非常典型,值得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的整体喷灌方案,主要是让他的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他并不打算在一家农民私人承包的果园推荐实施整体喷灌方案,因为不现实。

没想到,当时陪同他们考察的那位姑娘如此有心,记录了他们的谈话内容,还向那个果园老板祁正明的儿子提起。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整体喷灌方案居然得到他的认可,并且如此轻松容易就开始进入到项目实施阶段。佘老师和他的技术团队真是受宠若惊,有一种天上掉馅饼,而且还是砸在自己头上的感觉。

粮仓河这个教学科研基地的价值开始体现出来了,这个整体喷灌体系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其教学科研示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农业技术学校,拥有如此完美的教学科研基地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那位果园老板祁正明的儿子祁景焘,他不但全力支持,而且还提供出整套样板方案供他们借鉴,拨出的项目经费还包含给他们的科研经费。这个项目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研究课题。这个项目,如果不好好规划设计,认真实施。真是对不起观众,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良心了。

佘老师带领他的学生进驻粮仓河,开始他们的教学实践工作,无形中也为粮仓河生态果园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使得粮仓河生态果园从开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坚实的保障。

随着农业技术学校人员的进驻,祁正明现在的摊子越铺越大。各种果树种植,蔬菜种植,药材种植,他儿子给他弄来的特种小米辣种植,养殖。这位曾经的生产队长管理的人员也日益增多,专业工种和工作人员也不在局限于普通农村村民,还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对于祁景焘坚持的农业灌溉系统升级改造,他弄明白其中的优点缺点后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唯一的缺点就是费钱,输水管道铺设量较大,其他的,都是优点。

幸好,现在有pvc管可以使用,比以往使用的铸管轻便多了。只要规划设计好输水管道铺设路线,那些施工人员的铺设速度非常快,作业难度也没有铸管、钢管那么大。

虽然说是整体喷淋灌溉,其实可以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喷淋区域,作为果园经营管理者,他可以根据实际用水需求灵活掌握,对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进行喷淋灌溉。

前来参观喷淋灌溉项目进度的张家元,看着水库周围最先完工那一千多亩山坡地里,正在实验喷淋浇的那些旋转喷头喷出的水雾,不由的感慨道:“那些来帮工的村民有福气了,来果园上班如同来修养,轻轻松松就把以前最累人的浇水活计做完了。”

“他们也不会闲下来,不浇水,还有其他活计要做。平均一个人管理四五亩地,累活没了,轻巧活计就可以做的更细致些。”祁正明笑眯眯地说解释。

“这才是大农业,现在完成的三面山坡地有一千七八百亩,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完成日常浇水。正常情况下要多少人?即使水渠修到地里头,一个人一早一晚两个时间段全部用上,最多能浇两三亩地。”祁景宏说着话,心里还计算着喷灌面积和用工效率。

“你说的是浇烟水,一亩烤烟栽种1000来棵烟苗,一瓢水浇四棵烟苗保命,一个人能浇完两到三亩。这里栽种的是辣椒,一亩地里至少栽种4000株,人工浇水能浇一亩地了不起了。”张家元心里默算着植株用水量,驳斥着老搭档的话。

祁景宏没理会张家元的话,看着漫山遍野在水雾中沐浴长势良好的辣椒苗感叹道:“幸好搞成喷淋浇灌,要不然等烤烟移栽开始后,到哪里找那么多人手来浇水。”

祁正明在旁边解释道:“原本计划定期引水到地里漫灌,否则根本就浇不过来。”

“漫灌解决不了问题,在平地里还行,山坡地里搞什么漫灌?搞不好地势高的山坡地水肥流失,地势低洼的地方造成人为水涝。”佘老师不满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八章 农业教研基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