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血儒生>第十一章 何以谈仁
么一说,颜子卿顿时明白,这几天的作为恐怕早映入这位督师的眼中。方鸣石这么做,颜子卿很理解。这算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变相的保护,颜子卿没理由拒绝。

“仁义礼智信?你嘴里的儒道包含仁义礼智信?这是你的立言?”这个世界虽然也有仁义、礼智,但并没有化为“五常”。方鸣石嘴里的立言,乃是儒家之根本:“三不朽”之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儒门儒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一名儒生立世成功必走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道德品行,建立伟大功业,确立独到学说。简单说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芸芸众生,沧海一粟,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利难谋,名更难谋。立德,千年以来儒门学子有几人敢说自己德行完美?立功,即便创立功业也须由得后人评说。至于立言,人,未死之前,几人敢说自己能够立言——孔夫子开万世师表还是靠门下弟子。

方鸣石此话着实太重,别说颜子卿,即便伍祐听完也是眉头一皱,不知老友为何言语如此逼人。

“立言?不算!”颜子卿实话实说。用儒家仁义礼智信立言,无疑太过偏颇,而且和自己理念不符。仁义礼智信虽好,却不完全得到颜子卿肯定,但其中关窍,颜子卿无法和方鸣石细细分辩,相识不久,身份差距,不敢深谈。

颜子卿的寡言少语,在方鸣石看来就是挑衅。有时候,不分辨,其实是一种默认。

“你说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仁字怀天地心,天性善良拯救他人”方鸣石抓起了上次在伤兵营听到的言语,询问起颜子卿,“你的那换血法,救我汉军士卒无数,确实良策;但你可知,最近戎族降卒死伤几何?”

最近几天不说吓死者,但凡有汉卒因输血被救,救活后,其胞泽必定手刃戎人。用胞泽们的话来说:以后两人共用一条命,戎人少用些,自己兄弟就能多用些。此法一开,营中顿时多了无数戎人冤魂,保守估计,两战下来五百戎人降卒死于非命。

“五百余条性命,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这就是你的仁?”方鸣石盯着颜子卿,目光灼灼。

伍祐听完皱起眉头,伍云昭站在后面,撇了撇嘴,翻翻白眼。只有颜子卿一脸坦然,冷冷的表情依然没有为刚才方鸣石的话有任何改变。

“非我汉家,何以谈仁?”此话一出,大帐死一般沉寂。颜子卿看着方鸣石,炯炯有神。

一千年来,“仁”已经成为儒家学说核心之一。

若是武者这么说,一句“残暴”是跑不掉的,但残暴之后,没人会当真,武夫而已;但儒者这么说,毫无疑问,已经触碰到了百家底线,那是理念之争,与此界弘扬千年的“仁”之一字含义,完全背道而驰。

自大秦始,诸子百家合称儒者。儒,柔也,术士之称,或称巫师、术士。三问九经中《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是指巫士地位低微,收入少,做事时仰人鼻息。所以弱就是儒的本意,即柔。古同“懦”,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

千年以来,虽历经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曾有七望之一,孔家先祖指出君子儒、小人儒差别;也有后来的俗儒、雅儒、大儒区分。历经始皇帝和诸代帝君的皇朝同化,儒,由“以道得民”到如今更加完善的“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最核心的“仁”一直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三问九经中详细记载:《郑风?叔于田》一篇曰:“洵美且仁”《齐风?卢令》一篇曰:“其人美且仁”,意指仪文美备为“仁”,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

《尚书》有“予仁而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意指多才多艺为仁。

《晋语一》:“爱亲之谓仁”,即孝为仁。

《晋语二》“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意指忠君为仁。

升华到国家,“利国之谓仁”,意指国与国关系上,保护小国,救助邻国为仁。

演化至今,当今文人都已将“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作为“仁”的核心含义,意指人、仁同义。爱天下世人为“仁”,此处的“仁”甚至把所有蛮夷、异族全部囊括,是人,皆该称仁。

由此可见,颜子卿说出来的这句话,在方鸣石看来,何等残暴不仁、于大节有亏。

“你敢!——”方鸣石怒极之下,拔地而起,双眼瞪视颜子卿。伍祐和伍云昭双眼乱转,似笑非笑。伍祐一把拉住方鸣石,眨眼示意:风度、风度!此处乃是大帐,稍安勿躁。

伍云昭抬头看眼颜子卿,飞速伸出右手,露出一只拇指又赶紧缩回,一副:你有种的表情。

“你,你!——你!——”接连三个你,受儒家学说几十年熏陶的方鸣石,实在不知如何反驳颜子卿。因为颜子卿的话,不是没问题,而是全都是问题,根本无需反驳。

“你残暴狂悖!”方鸣石也再无话说。一怒之下,示意颜子卿离开大帐。

伍祐赶紧点头,颜子卿抱抱拳,在伍云昭眼神目送下,离开中军回到呼延赞大营,第一次不太愉快的见面,就此短暂结束。


状态提示:第十一章 何以谈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