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习近平同志引用的这句话,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世易时移,形势变化产生新情况、带来新问题,过去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理,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只有保持创新敏感,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需要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更新理念观念,找到那些是“昨日是”的“今日非”,加以改正;预见那些是“今日非”的“后日是”,进行引领。孔子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领导干部而言,就应该克服懒政思维,做到应势而动,只有把握创新规律,才能不断走在时代的前列。

■原典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释义

李贽(1527—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且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针对道学先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诘问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他的结论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认为,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孔子之是非只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是非标准,“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定本”(固定不变的原则)。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被奉为封建道德理论的圭臬,故李贽的思想引起了极大震动。统治者污其“狂诞背戾”,焚毁其书。晚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状态提示: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