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的确思虑深远,虽然他没有到过大康,但是不妨碍他利用大康朝的内部矛盾,来解决武定国这个棘手的对手。捧杀,这对于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是极其危险的,年纪轻轻的就被吹捧到了十分耀眼的位置上,根基不牢的话,摔下来就会万劫不复,甚至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于是乎,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武定国的功劳被传遍大江南北,然后无限的美化和扩大,仿佛把武定国夸成了诸葛亮再世,孙武附身一般。尤其是丰臣秀吉还放出话来,模仿着当年曹操评价孙权的语句:生子当如武定国!
这话虽然是在夸武定国,然而,这里面藏着的凶险可非同一般。孙权是什么人?那可是南面称孤的一代帝王。丰臣秀吉这话可阴损着呢,这是在暗示大康的皇帝,武定国现在手握重兵,还娶了安南公主,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要粮有粮,你就不担心他会学孙权一样,直接就称王了吗?
人言可畏,胜于刀斧加身,尤其是武定国离着皇帝这么远,自己怎么去辩解都没办法。大康皇帝有没有对武定国起了疑心,这个并不清楚,反倒是文官集团们,开始担心这一点了。
毕竟,流言蜚语里面说的并没有错呀,武定国如今执掌东南诸国军政大权,只要他有独立的念头,那还真有可能成事!看看武定国身边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勋贵集团的子弟先不算,兵权的掌控,一个是武定国的妻弟言星,一个是自己的老婆言月,一个是勋贵集团的左丹青,文官集团呢,呵呵,最大的虽然是赵志成,然而蒋兴东可是武定国一手提拔起来的。文武之中居然这么多武定国的亲信,这就让人不得不担心,武定国如果真有了二心,一个振臂高呼,跟随他的人怕是不少。
于是乎,第二天在朝堂之上,关于讨论怎么封赏武定国这些南下作战的人,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他人还好说,燕国侯左丹青,提拔为燕国公,继承他已经过世的父亲的爵位。言星也好办,若是封黔国公还差点火候,但是提升为一等国侯,还是没问题。其余的人,都是官职低微,或者干脆没有官职,这些对于大康朝廷来说,都好办。
然而,武定国成了一个问题,他出征之前,已经贵为一等国侯,难道要这么年轻就封他为国公吗?要知道,他爹现在还是一等国侯而已,再说了,他爷爷鲁国公还在世呢,也不能让他继承国公的职位。
那么问题来了,武定国开疆拓土的功劳,不亚于几个国公,但是偏偏他年纪摆在这里,以后还有机会立更大的功劳,到时候,是不是就得封王了?那么到了封无可封的时候,皇帝是不是要退位给他呢?
这么一想,细极思恐,武定国的确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了。皇帝当初是想雪藏武定国,留给太子用的,然而,武定国实在是太能帮忙解决问题了,处理了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下子,就连皇帝也舍不得雪藏他了。
有矛盾,自然就有争吵,关于武定国的封赏问题,最后居然变成了讨论武定国到底会不会造反的问题。不得不说,这群文官集团的人,真是太会把楼给带歪了。勋贵集团的武将们,再次在嘴皮子上输给了文官们,眼看着画风越来越不利于武定国,鲁国公老爷子急坏了,一把年纪了,直接跪在了朝堂之上,大吼,如果武定国有二心,那么他愿意一命抵一命,请陛下放过他的乖孙子。
老人家的舐犊情深,看了让人动容,然而,并不是他一个老头子的以死相逼就能扭转这种不利的风言风语的。皇帝阴沉着脸,一直不说话,太子也急的直冒汗,可是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兄弟求情了,貌似他无论说什么,都会被文官们用各种理由给驳回来。
就这样,朝堂上并没有讨论出来一个结果,皇帝退朝之后,把六部尚书,和几大国公都给请到了尚书房里面,关起门来讨论。
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讨论了什么东西,只不过出来之后,文官集团一脸的得意,而勋贵集团的几大国公面露忧愁。很显然,结果,应该是对武定国很不利的。
当天,从皇宫里面发出了一道命令,或者说是一道圣旨外加金牌令箭,这些不是给武定国的,而是给远在岳州的荆国公老爷子的。这道命令,大概内容是,派遣荆国公,前往安南皇都,对此次的征南大军进行封赏。
而这种封赏的事情,一般派一个太监就够了,这次却把荆国公给派了出去,这就让人非常想揣测一下皇帝的意思了。呵呵,荆国公可是武定国的恩师,难道是皇帝真担心武定国造反,所以派他的恩师出马,把武定国给抓回来吗?
这么一想,还真有可能,细数整个大康朝廷,能把武定国给带回来的有几个?他爷爷?还是他爹?切,他们不一起造反就谢天谢地了。文官集团里面更是没有一个人敢去!太子去?呵呵,储君还要不要了?所以仔细算起来,只有荆国公。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哟,武侯爷好雅兴啊,居然站在海边吟诗?啧啧啧,不过,这首《满江红》可不太应景哦……”
“哦,也对啊,那我换一首,《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拉倒吧!这首也不对,你三十不到,就开始自称老骥伏枥了吗?信不信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