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盛唐武夫>第一百八十章 蒲州古城

看着李永辉那坚决反对的模样,周奕只好答应下来。只说自己帮忙把网安装好就下来,绝对不会跟着船下水。

李永辉为了防止周奕起了少年心性偷偷跟着船跑了,就派了随身的两名随从跟着周奕。并当着周奕的面对他们说了,只要是让周奕下了水,那他们就自行跳河了断吧。

看着两个面带祈求之色的随从,周奕只能苦着脸答应了他们。

只是抓个鱼而已,当自己就那么好奇呢?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早都不知道跟着船跑了多少次了,那茫茫的大海自己都快跑了个遍,这点事情算得了什么。还不是担心那些渔夫们不会使用拖网而已吗?

既然李永辉的态度坚决,那便也就算了,周奕也没打算非要下水捕鱼不可。

于是周奕就带着李永辉找来的那几个渔夫,把拖网的使用方法仔细的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几个渔夫大多也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都是捕鱼捕了好多年的好把式。穿着粗糙麻布坎肩的上身露出了黝黑的胳膊和脸,一个个就和那些非洲大兄弟似得,这都是长年在河里捕鱼的证明。

他们的下半身穿着七分短裤,露出的脚掌显得很是宽大。走在船上也是如履平地一般,晃动的船身仿佛对他们一点影响都没有。果然都是些经验十分丰富的渔夫。周奕曾几何时也是他们这般模样,所以他对这些渔夫们十分的了解。

经过周奕认真仔细的讲解,他们也很快的就记住了周奕教授的方法,并拍着健壮的胸脯说保证会完成贵人的吩咐,让周奕放心便是。

万事已经俱备,已经可以下水试试网了。毕竟这个网是新做出来的,具体好不好使还需要实验才能证明。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得马上修改才行。

几个水性好的青壮跟着上了船,好帮助渔夫们划船或者干些别的活计。在众人期盼的欢呼声中,这艘尾部挂着拖网的船就缓缓的驶离了码头。

……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一丝凉爽的微风也轻轻的吹拂着河面。宽广的河水虽说还是波涛滚滚,但是已经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趁着这档子功夫,周奕便好好的欣赏了一下周围的景色。前两日来的时候匆匆忙忙的,根本没心情看些什么。

古老的蒲州城位于后世山西省的南端,黄河的东岸,距长安约150公里。周奕以前在后世旅游的时候来过这里一次,在导游的介绍下听说过一些。

蒲州古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是华夏大地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称蒲坂,《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所以早在原始的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古人开始聚集时就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可知蒲州城之雏形是很早的了,蒲坂、蒲反、蒲阪、蒲州等均冠一蒲字,是因自古蒲州城西临黄河,滩涂旷野,丛生蒲苇,因之为“蒲”。

周奕他们待的这个地方不远处就是蒲津渡,是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

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时期,这里就架起了第一座连舟浮桥。周奕他们来时看见的浮桥便是最著名的铁牛蒲津桥的雏形。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到了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唐玄宗会下令举全国之力在蒲津渡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

目光偏转,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就矗立在远处。这座楼始建于北周,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的时候有许多文人学士会登楼赏景,并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再过上几十年,著名的大诗人王之涣就会在这里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美丽的诗句。

几十年后,蒲州古城的东面还会建一座寺庙,名曰“永清院”,后来就会被改为“普救寺”。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西厢记啊……!想到这,周奕偷偷的擦了擦口水。要是现在把西厢记写出来,应该也能赚个盆满钵满的吧?

这里的河水是自北向南流的,河面大约有几百米之宽,河水一直穿过大半个蒲州还要向南好远才会转个方向朝东流去。河岸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和两三米高的蒲苇,河边则是充满了沙子和零星碎石的河滩。

由于不久前刚刚涨过一次水,岸边上还留着许多大水过后的痕迹。原先的码头早被大水冲没了,这个木制的码头也是大水过后官府才临时搭建的。浮桥还没有修好,现在黄河两岸全靠着渡船才能通行,没有码头那是万万不成的。

送走了这艘船,时间已经是午时了,李永辉派人在附近寻了一处小树林,打算在这里支些帐篷,好供人休息之用。

周奕站在简陋的码头上欣赏着附近的风景,顺便还看着河面上那艘正在下网的渔船。只见船上的人影不断的在忙碌,拖网刚刚已经被他们放下水了,船上的人正努力的划着船四处游弋,在渔民的指点下寻找鱼群比较集中的地方。

“贤侄,船上可还顺利?”

就在周奕的思绪刚刚收回来的时候,李永辉走到了他的身边说道。

“李伯伯不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章 蒲州古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