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元辅>第252章 借力打力(下)

当晚庞保如何联系郑皇贵妃,郑皇贵妃又是如何反应,这些暂且不必细说。却说次日一早,朝廷果然发生了大事。

一位高务实连名字都似乎不曾听过的监察御史上疏,论劾文华殿大学士张学颜私交黄孟宇,而且还挖出十多年前的好些老材料来翻旧账。

比如万历三年的一则“旧账”是这样的:“壬戌……辽东巡抚张学颜等报称达贼二十余万谋犯辽东,前哨已到大凌,请兵请粮,急于星火,至于上廑圣虑。”

这件事当时的确引起了朝廷震惊,因为张学颜当时所说的“达贼”是指察哈尔,察哈尔大军“二十余万谋犯辽东”这样的消息自然极其令人震怖,所以那时年纪尚小的朱翊钧都被吓着了,亲自召见一干重臣。

好在当时实际当政的是高拱,高拱当然很清楚察哈尔的实力,知道所谓“二十余万”云云肯定不是实数。实际上蒙古人口一直不多,四分五裂之后更不必提,察哈尔若真是“二十余万谋犯辽东”,除非是把襁褓中的咿呀婴孩、病榻上的将死老人都算上,否则绝不可能凑足这个数。

然后当着小皇帝的面,高拱一通安排做下来,包括立刻联系蓟辽前线的戚继光等,把整个防线巩固了一遍不说,还重点探查了一番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的动向。结果认为察哈尔那边的举动只是佯动,很可能是因为大明将土默特封王而对察哈尔不闻不问之故。

果然,事实证明那次的真相差不多便是如此,察哈尔最终出兵约五万骑,做出进攻锦州的假象,目的就是为了逼大明封王(注:封王不是关键,关键是封贡之后可以通商)。

结果这次事情的确让“谎报军情”的张学颜吃了挂落,“兵科都给事中蔡汝贤以辽镇近报虏情虚张不实,参论侍郎张学颜。奉旨,令学颜策励供职。”

这次把此事提了出来,则是该御史认为当时的处置太轻:闹得京师沸腾,结果什么实际惩罚都没有,直接就一个“策励供职”完事?他认为非常不当。

又如万历八年时,“提问守备沈栋推升游击。故事:缘事官俱咨吏、兵二部,停升栋,以占种教场奉旨提问,户部尚书张学颜失咨,兵部故得冒推,为科臣郝维乔所纠。学颜自陈待罪。上特宥之。”

这次事情属于“举荐失察”,张学颜是在改任户部之前举荐的“守备沈栋”,举荐推升的官职是游击将军。结果在“任前公示”期间,都察院发现此人“占种教场”——就是把原来作为军队训练场地的土地拿来种地了——于是奉旨提问张学颜,结果张学颜“自陈待罪”,说明罪证确凿。然而最终的结果居然又是屁事没有:“上特宥之”。

该御史认为这个处置也不对,他认为举荐失察是有朝廷制度的,张学颜在转任户部之前历任辽东巡抚、蓟辽总督、戎政侍郎,这绝不能以不了解情况来推脱。故该御史认为,张学颜之失要么是玩忽职守,要么就是还有幕后隐情——这当然是暗指张学颜受贿。

如果说着两件事翻旧账翻得有些过分,而且事情本身也谈不上很大,至少不可能因此达成打倒一位大学士的程度,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的话,那么接下来一条就比较值得玩味了。

该御史翻出来的第三条旧账,乃是“甲字库太监王效等奏称岁额银朱等料缺乏”。

而时任户部尚书张学颜立刻覆疏,其略曰:“库中物料岁派俱有定额,徵角□羊多不依期第,费少则用自饶;费多则用必竭。

恭睹先帝遗诏,凡内府钱粮加意节省,往往裁之额内。我皇上登极一诏,亦将不急不经之费尽行停免。数年以来,各项浮费有昔减而今复旧者,有前少而后反多者,又有昔本无而今乃加增者。

臣等题催参究之疏,月无停牍,抚按奏报,起角□羊之文,岁无虚日。屯入各库,视之甚轻,耗之甚易,而不知民商供应之甚难也。伏乞皇上敕各监局,将器用应创作者量为停罢,应更新者悉从省约,稽查物料勿以虚冒而成匮乏,敦崇俭朴,勿以奇淫而恣观美。”

这件事是的结果是:“疏入,上留览之。”——意思是皇帝看了,但没有下文,也没有回应。

这件事乍一看似乎比前两件事还要无关紧要,但是作为枪手,哦不对,是作为监察御史,就得有一种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的本事。

比如这位御史就发现了华点:甲字库太监王效等人发现岁额银朱等料缺乏,然后张学颜回答了什么呢?他实际上没有正经回应为什么会缺乏,而是笔锋一转,扯到了朝廷——尤其是皇帝的用度应该节俭上去。

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回应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该御史认为这件事大有问题:缺的东西到底是怎么缺的?各缺了多少?为什么时任户部尚书的张学颜不正面回答?这里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然后该御史借题发挥,忽然举例现任户部尚书高务实。他表示自高司徒上任以来,一直狠抓仓储问题,其上任不到一年,已经抓了一大批库管官、吏,而自此则从未出现过“库中物料缺乏”之事。

由此可见,张学颜当时的做法至少也是敷衍塞责,甚至可能是故意知情不报,乃至于本身就和问题有所关联。

该御史最后提到,君上治国不能以臣工地位尊卑而影响处置公道,他所例举的张学颜失误、失察等事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望皇上明鉴洞悉,罢黜张学颜。

以七品御史弹劾阁臣,这


状态提示:第252章 借力打力(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