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东路游击署都指挥佥事王之翰是这一路主将。此次宋良佐三路围剿,以王之翰这一路兵力最为充裕,高达一万一千余人,其主力来自于贵阳东部的平越卫、兴隆卫和镇远卫。
有一说一,贵阳东部这三卫的实力算是卫所军中相对比较强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因为周边土司都很强,它们三卫若是太弱则镇不住场面。
此三卫北部偏东是石阡府、铜仁府、思州府、思南府,这四府都是由当地土知府掌管,情形和早年高务实在广西时的岑、黄等大土司没太多区别;
其南部则是所谓“苗疆腹地”,基本处于“三不管”状态,当年刘显、刘綎父子就去里头剿灭过九丝蛮、掌都蛮,但由于那片地区开发程度极低,平定之后朝廷也没有去建府立县,就那样放着了。
北部不必说了,就是播州杨氏土司,七百年土司世家,跺跺脚西南巨震;西部则是贵阳府,朝廷在贵州的核心地区,也是三卫所重点拱卫的地区。
不过从王之翰的出兵路线来说似乎有些问题,因为他这一路乃是南路,而娄山关其实在播州以北不远,按理说他直接进攻播州倒比向东绕行跑去娄山关还要近一些。
舍近求远,这是为啥呢?王之翰不知兵么?那倒也不是。
播州其实就是后世的遵义,如果熟知教员四渡赤水的真·神操作,并且在卫星地图上仔细对照过地形就会发现,播州南部那片区域即便在民国时期也极其难走,而这一地区在眼下的万历朝那更别提了,根本连条像样的路都找不到。你想大军过境,除非带着大量工兵,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否则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心思吧。
往东绕行则不同,虽然路远了一点,但有一条“7”字型的山间谷地可以先北后西进入播州北部、后世的桐梓县附近(此处也是四渡赤水中一个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王之翰就选了这条路,并且很快从此地直接南下,夺取了极其关键的娄山关要害。
娄山关在后世出名主要因为教员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而当时写下这篇不朽之作也正是因为他指挥的娄山关战斗是长征以来首次大捷。当然此处不是要谈诗词,只是表示娄山关对于播州(遵义)的重要性。
王之翰夺取娄山关比红军轻松百倍,但并不是因为战斗力,而是娄山关的苗兵“心无战意”,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就放弃了,直接夺路而逃。
王之翰大喜过望,语属下将校言:“这娄山关位于川黔要道,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咽喉天险,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次我军秘密行军,敌猝不及防,娄山关已轻易为我所得。占据此处,则播州便如一半在握。
郭参戎(郭成)所部来得慢了些,我军不妨小憩一夜,明日前出至海龙囤以北,观杨氏成色几何。若杨氏军威仍盛,则待郭参戎合兵击之;若杨氏闻风丧胆,则我军自破之。届时播州指日可平矣。”众将校一齐恭贺,更有甚者认为此战必获首功,全赖王之翰神机妙算。
不过就在王之翰扎营并部署进一步行动之时,忽然闻报外有献降者,王之翰极为吃惊,我部秘密行军,怎会被播州知晓?当下连忙下令将来人押前审问。
来人是个精瘦汉子,皮肤黝黑,目光炯炯,他一见王之翰便叩首言道:“大帅饶命,小人名为穆照,属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部下,原是奉命协守娄山关。见官军悄然前来,不敢争锋,遂先退避三舍,然后特来献降。”
王之翰一听大怒,喝道:“大胆蛮子!休得欺瞒本将,我天兵秘密行进,你等怎会知晓?且你不守娄山关天险,分明是已然设下埋伏,再向我诈降,诱我中计。哼,雕虫小技,也敢欺我?还不从实招来!”
穆照立刻喊冤,一边叩头一边叫道:“大帅容秉,大帅容秉,播州苗民常行于山野之间,如履平地,自是官军难以察觉。大帅,杨应龙生性残忍,我播州五司七姓全在其苛政之下苟延残喘。
七姓当中,令狐、成姓、娄姓、梁姓、赵姓、韦姓有四姓皆对其极为不满,只可惜势单力孤,无法于杨氏相提并论。如今天兵到来,播州人心思变,大伙儿一心想助天兵剿贼,也是为我等自家考虑,只求能推翻杨氏……大帅,我父也是死于杨应龙之手,所以闻官军前来并不愿意相抗,今特地赶来献降,请大帅给小人一个投效的机会!”
杨应龙治下残暴,这情况王之翰当然也很清楚,不过战争不是儿戏,焉能轻信?因此王之翰心思一转,再问道:“仅凭你三言两语就想令本将相信,岂非视国家大事于儿戏?本将且问你,所部降兵多少?为何先行弃关又来献降?你又有何凭据可令本将信任?”
穆照答道:“娄山关内原有守兵三百,本就已于杨应龙离心离德,官军前来又怎会顽抗?所以弃关而走。但小人自思弃关之罪在杨氏则定难活命,不如投降朝廷,反得报仇之机,所以说服所部苗兵随我一同降于大帅。
不过,小人还有一个消息必须禀告大帅,这白石屯后三十里有杨应龙驻兵三千,皆是他自家心腹,一旦娄山关有战事即来支援。至于我等是否诚心归降,大帅领天兵一愿自断一指以证清白。”
王之翰听到他最后一句,心中一惊,倒不是惊他要自断一指,而是怎么断——难道自家部下轻忽到这般地步,把人带上来之前都不曾搜身吗?因此王之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