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牛肥马壮,果硕谷饱,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一个收获的季节的到来。
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希望,辛勤耕作了大半年的农人收获着田地里的谷物,牧人的羊群收获着幼崽,盼望秋闱的读书人收获着功名,出征的将军收获着沙场的战功。
几乎所有人都收获者自己的希望。就在李世民的大军即将踏入长安的那一刻,黄伯玉知道自己的希望也到来了。
迎接胜利者的仪式自然是少不了的,房玄龄把这些工作做得很好,黄伯玉也混在欢迎的队伍里,秀了一把观众的喜悦,跟着一起歌颂李世民的武功。
当然客观的来说,这一次李世民的确当得起,至少在三年之内,颉利是别想着再有能力侵犯大唐了,他的那几个好侄子一定会好好的和这位叔父亲近的。处罗可汗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政治遗产却并没有全部被颉利继承。突利等人多多少少也都分到了一点,现在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能力将自己手中的资源正合到一起。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李世民这样的能力。
李世民回长安的当天晚上,黄伯玉也就去拜访了秦琼。毕竟自己走的时候,秦琼也还并没有回来,而自己居然把人家的儿子给拐跑了。所以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要给秦琼说一声,当然秦怀玉也留下了书信,但是秦怀玉刘书信是一回事,而自己需要出面解释则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天,秦琼就来找黄伯玉,带他去见了李世民。李世民也并没有急着搬到东宫去,一来是因为时间仓促。他刚刚被册立为太子,就遇到了颉利这档子事情,当时急着出征,自然是顾不上搬家这等事情了。二来李建成尸骨未寒,他怎么说也都有些心理阴影。
不过这问题不大,反正他在原来的秦王府这边也待不了多长时间,也许要不了一个月,他就应该直接住进太极宫了吧。
李世民脸上还带着一些出征的风尘仆仆,但却似乎没有丝毫的疲倦,黄伯玉不得不佩服这家伙精力真好。
“恭喜太子殿下,大唐经此一胜,三年内不愁突厥侵扰,又为大唐百姓争取到了三年的和平,也为殿下争取到了三年励精图治的时间。相信三年后的大唐,要消灭颉利不费吹灰之力。到那时,天下万民必将为殿下贺!”
这时候说一些好听的吉利的话绝对没错,毕竟这时候的李世民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管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有多少的不得已,但是历史只会记述他杀死兄长的事实。即使有再多的理由,李建成是他的哥哥,而且被他杀死,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而且肯定会被记录在历史当中。
而且李建成是一个很优秀的太子,甚至比前隋的太子杨勇还要优秀。他们的结局却是一样的,都是被自己的弟弟杀死了。
看一看现在对隋炀帝的评价,李世民甚至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他甚至在想,隋炀帝即位后,为什么要挖运河,要东征高丽?不就是为了让世人看看他就是最合格的,甚至比他哥哥杨勇还要合格的皇帝人选吗?
只不过他弄巧成拙了。
李世民感觉自己需要做出比谁赢的更大的功绩,而且还要不能弄巧成拙。虽然他成功的取得了太子之位,但是由于李建成的优秀,同样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他必须要尽快的做出足够的成绩。
而这一次颉利来犯,正好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他也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这一次大胜,他相信,自己也给自己争取到了三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也许三年过后他能够像所有人证明,他比李建成更加优秀,更加合格。那时候,历史上说起他李世民的时候,只会记得他的英明神武。而不会纠缠于他的污点。
事实上,历史还真的就是如此。
而黄伯玉的话,恰到好处的挠到了他的痒处。让天下万民贺,这正是他所希望的,这瞬间让李世民有一种遇到了知己的感觉。
他当然不会忘记黄伯玉发明的火药,才是使得他能够顺利的战胜颉利的重要原因。那一场爆炸直接使得颉利深受重伤,逃亡了大漠深处。而也正是因为颉利的受伤,使得突利等人看到了希望,从而使得突厥人和不足之间都心怀鬼胎,没有形成合力,大大的减少了李世民千里追杀的阻力。
“伯玉大才,此次出征,多亏了你那火药,要不然还不知道什么结果呢。”
“殿下说笑了,拔一毛而立天下,我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此次殿下,追亡逐北,千里追杀,说大唐军威,传播于大漠,此等千古盛世,不易能够有幸参与其中,也是深感荣幸的事情。”
黄伯玉这番话说的李世民极为受用,“伯玉,此番北击突厥,你当属首功。”
“殿下此言差矣,殿下亲帅大军,深入大漠,属下众将军跟随太子殿下万分操劳,浴血奋战,奋不顾身,为我大唐强盛不惜流血牺牲,一战杀得突厥人不敢拦下而牧马,颉利也不敢弯弓而抱怨,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而黄某既没有追随大军追亡逐北,也不曾跟着殿下披坚执锐,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见到,谈何功劳?”
黄伯玉赶紧推辞,虽然火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自己毕竟和那些天策府的老将不同,他和李世民之间,迄今为止更多的还是相互利用关系,还谈不上其他更多的因素。这个时候如果自己抢了头功,那些将军们不把自己撕碎还怪了。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