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王者降临>第九十三章

在箕县放下了一支兵马,防住了吕布。李利的心思,又转到了河东政务上来。汉朝八月案比造籍册文书,九月准备上计。以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九月为一个财政年度。因为汉武帝之前,汉历法是十月为岁首,汉武帝之后,改历之后才是正月为岁首。虽然历法改了,但上计制度却仍然如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所谓上计,就是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当地的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为朝廷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地方官们把治理地方一年以来的政绩全方位向朝廷展现的机会。

朝廷会根据计簿来看你这个地方,这一年来,人口有没有增长,田地、税赋有没有增加,治安案件多不多,有没有出人才。这些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就是朝廷了解地方的窗口,以及提拔地方官员的依据。

河东这一年来,在李利的带领下,成绩斐然,计簿上面自然是漂亮得不像话。人口、田地、税赋都有着猛烈的增长。至于治安问题,别的地方不敢夸口,河东郡城安邑那真的是一片安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基本上是相差无几了。

只是,一片繁华的底下,仍然潜藏着让李利深为忧虑的因素。河东盐铁名闻天下,与之相随的,就是私盐贩子和贩铁的,蜂拥而来。

这些人,在河东收了盐铁,再又转卖四方。以此来获取巨利。李利以前并不知道,他也是在自己插手盐铁之后,这才渐渐发现了的。

河东地理得天独厚,向东可顺河水入中原,或出武关入荆州,向北,就是苦寒之地的并州和塞外。尤其是塞外的鲜卑、乌桓,都是需求盐、铁的大户。

豪强们聚拢亡命,运了盐铁自河东北上,然后又从北边带来汉朝急需的皮毛、牲口。他们同时也贩酒、甚至是人口。

柳家、卫家、裴家等都干这种事。当然他们光明正大的干。而还有一类人,要么就是亡命游侠、要么就是北方响马。这帮人,不事生产,有钱就找盐场买盐了去贩卖,没钱了就直接在偏僻官道上抢。

河东与并州交界的地方,是出了名的三不管区域。这里荒无人烟,又有山林为障,杀人越货之后,直接往山中一钻,谁也没有办法。

正常的商业往来李利不会管。盐这种东西,是生活必须品。比钱还实在。毕竟没钱也能过日子,没有盐那就只能等死了。有了盐,可以腌制肉类和鱼。在现在这种交通非常不发达的年代,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货物,然后将这些货物卖向天下各地。从而带动各地的往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百姓们的交流。

汉文明,就是这样慢慢传播开来的。

但是,私自贩运盐铁,甚至是进而谋财害命,这就触及到了李利的底线了。盐铁监重新整顿,之前盐铁监只负责收税,其他基本也不怎么管。

现在在李利的指示下,盐铁监对河东地面上的各处盐场、铁山,都进行了深入调查。规模、产量,都一一登记在案。

然后每月所产所售,都必须严格上报,不得有所隐瞒。这是收税的依据,也是控制内外勾结的一种手段。

可就算是如此,也只能控制住铁矿山,却抵不住盐场中的人,私自夹带出来。盐,代表的就是钱。价格再低,奈何这是无本买卖。量大之后,简直就是金山银海。谁人不动心?

那些有门路,有胆量搞到私盐的,都是本地的豪强大户。与河东地面上的官府,各有关系。李利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河东这么多县的官员都给罢免了然后一个人去治理河东。

这会汉朝的官员们,上计都敢弄虚作假,捞钱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都积极得很。不过夹带什么的,李利也没有过多去管,毕竟河东盐场,不只是他有。他只负责管理好自己的盐场,其他人的就随他们去好了。

别看那几家,自诩是诗书传世的世代儒家,但杀起人来,那也是毫不手软的。据报,那几家的盐场中,就经常有被发现的盐丁被乱棍打死,尸体随便一扔,就喂了山中野狼。荒郊野外的,民不举,官不究。李利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天沟集,位于杨县以东,离霍大山不远。这里在数百年前就有人在此聚居了,因山下有一条深不可测的宽沟而得名。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里以前的百姓,就渐渐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伙操着外地口音,面带彪悍的汉子。

乱世中,官员有的挂印而去,有的据城自守,这城外,就彻底乱了套,失去了控制。这伙人也就崛起于那时。趁着官兵不敢出城的机会,他们在外面呼啸纵横,好不快活。直到李利前来河东,他们的伙伴与眼线,纷纷被连根拔起,损失惨重,他们这才藏到了这里来。

盐,是他们最大的收入来源,河东地面上的窝子被李利横扫,他们少了许多下家,但也能忍。毕竟他们主要还是卖往北方。只是河东的各家势力被破灭,他们的眼线和帮手,无形中却是损失不少。再有什么事,他们就得亲自上了。这风险,无疑就大了许多。

天沟集为首的那个,叫赵一锤。生得体貌魁梧雄壮,铜铃大眼,浓眉入鬓。善使一柄铁锤,原名别人都忘了,因厮杀之时,奋勇在先,屡屡持锤击杀对手,江湖上纷纷唤他作赵一锤。

这会赵一锤就正与各位头领议事,他皱着眉道:“李利来了河东,风声如此之紧,日子一天难似一


状态提示:第九十三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