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275章:张启阳走了
,陛下千万不要提起。”

“为何?”

“施恩收买之意太过于明显,连臣都能看的出来,勇毅公及毅勇军上下又怎么会看不出?以臣愚见,一切遵照前例就好。”

扶保太子南来之时没有加饷,包围南京之时也没有加饷。

勇毅公刚一走,朝廷就要加饷了,这是什么样的用心连三岁的娃娃都能看得出来,真当别人都是傻子吗?

张启阳虽然走了,但还是需要按照他的规矩继续统领毅勇军,别弄这样那样的幺蛾子,否则的话很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到时候又惹出一场风波。

“勇毅公虽然把毅勇军主力留给臣统率,但他却带走了两个直属队和一个己字营以臣愚见,毅勇公很可能会带着那些学生们打一仗。到时候无论胜负,勇毅公都在前敌奋战,后方还是稳妥一些的好。”

这话虽然说的很委婉,复隆皇帝还是听懂了:不管怎么说,虽然没有带多少人马,张启阳都是出去打仗的。

大帅在前方杀敌,朝廷却在后方谋取他的毅勇军主力,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啊。

若是朝廷真的这么干了,必然会被舆论骂的狗血淋头。

更何况,张启阳虽然走了,但毅勇军体系却完成的留了下来。

不管是刘乾龙还是史德威,都不是聋子瞎子,稍微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张启阳马上就会知道。

“老奴斗胆,还是希望陛下能更稳妥些,不可太过于操切……”

指出皇帝的短处,而且说的这么直接,绝非是臣子应有之言。

但高起潜不仅仅只是复隆皇帝的臣子,还是他的家奴。

作为一个宦官,而且还是崇祯皇帝提拔起来的宦官,高起潜和复隆皇帝之间的关系,主仆多过于君臣。

奴仆,这是一个很私人的关系,而且更加亲密,有些话连蔡枫华那样的贴身臣子都不方便说,高起潜却可以直言不讳的讲出来,就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

现在的高起潜,更象是一个对年轻的家主尽职尽责的老仆人,而不是大明朝的臣子。

复隆皇帝本就是个随和的性子,可以说是从谏如流,也可以说是没有主心骨。

对于下面的臣子而言,这样的皇帝非常容易相处。

对于高起潜的忠告,复隆皇帝还是能够听进去的。

虽然张启阳这个人跋扈的很,而且还有诸多违抗命令的前科,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大局着想。

所以,复隆皇帝并不像蔡枫华等人那样对张启阳有很深的成见,虽然有时候张启阳确实把他弄的下不来台,但事实总是会证明张启阳的正确性。

或许是天性使然,性情随和的天子总是觉得张启阳是一个忠臣,先皇的识人之明毋庸置疑,不应该对他有太多的怀疑。

君臣和睦同始同终不是更好吗?为何总是要怀疑勇毅公呢?

虽然蔡枫华等人的想法也是为了朝廷好,为了避免出现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但皇帝总是觉得他们是在杞人忧天,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当然,这种话也就只能对高起潜这样的私奴说一说,若是对蔡枫华等人说起,必然又要招来一大堆早已说滥了的大道理。

虽然皇帝本人不喜欢张启阳担却不怎么怀疑他的忠诚度。

同样,皇帝也不怀疑蔡枫华等人的忠诚之心,但却觉得他们有些无事生非了。

不管是蔡枫华这样的内阁大臣,还是张启阳这样的军事巨头,都是一路追随过来的东宫旧人,是皇帝的肱股之臣,但这文武之间却并不怎么和睦,这种状况让皇帝有些烦心。

“朕总觉得,应该找个机会,让勇毅公和蔡枫华他们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免得总是相疑文武失和。”

给文臣和武将做和事佬,让他们变得更加和睦,这个想法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却太过于幼稚。

张启阳和蔡枫华之间的分歧,不是因为个人性情海而是因为治国理政的观念不同,根本就没有说和的可能!

关于这一点,高起潜已经看的很清楚了。

“万岁还是不必如此了吧?”高起潜说的更加委婉:“不管是蔡首辅还是张大帅,老奴相信他们都是国朝干城,只不过是理念不同而已。只要是出于为国为民的初衷,尽可以让他们放手施为。到了最后不管谁对谁错,都对国朝有百利而无一害,对万岁更加的没有害处。”

复隆皇帝看了看高起潜,高起潜却没有继续深入的说下去。

这是帝王心术,高起潜实在不好明说,就看年轻的皇帝能够领会多少了。


状态提示:第275章:张启阳走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