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534章雨林计划
来都不会硬碰硬的死战,而是打了就跑。

因为客场作战的缘故,再加上独特的地形和物候,根本就追不上,也没有办法去追,一番孤军深入到复杂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还有可能中了敌人的埋伏,往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既然重不在于战,又何必派遣几万大军?这不是画蛇添足了么?”

既然重点不在于战争本身,为什么还要弄出几万大军来?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问题是兵力少了打不过呀!

毕竟域外远征的客场作战,方方面面都要维系起来才行,稍微有一点兵力不足之处就很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

只有以绝对优势数量的兵力碾压过去,才是稳妥之道。

“不,我想殿下一定是误会了!”陈茂说道:“兵力越多,则对后勤补给的压力越大,若我是缅人,则一定会极力避战,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一步一步拉长对手的补给线。只要补给线足够的漫长,就一定会出现破绽。抓住机会在薄弱处全力一击,整个局面全都活泛起来,对于我军而言,在意味着前功尽弃。”

事实确实就是这个样子,在大明朝历史上,对缅甸、对安南的战争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黯然收场的。

“就算是我军取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最终会输掉整场战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对手可以失败十次二十次,甚至一百次,但我军却经不起一败。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就算是一丁点的弱点都没有,也经手不住庞大的财政压力。”

虽然是在诉说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但陈茂却站到了战争的高度上,而不是如黔国公沐天波那样仔细针对认真分析每一场战斗。

战斗和战争,这两者的格局本身就由着天壤之别,得出的观点当然也会存在非常大的悬殊差异。

陈茂不在意一场甚至几场战斗的胜负,而是以从揽全局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兵力越少越好,但却一定需要精锐!”陈茂很有把握的说道:“以我之精锐,出其不意破敌之外围,敌要么远遁退却,要么召唤援兵,如此一来就好说了。”

精锐兵力的道理,安宁公主不是不明白,真正让她搞不明白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算是使用少量精锐,虽然可以极大的减轻后勤压力,终究也是需要后勤的。按照对手的秉性,一定会退入到莽莽密林深处,到时候追还是不追?”

“当然追击。”

“若是长途追击,岂不是又让后勤补给变得更加艰难了么?”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但陈茂却笑了:“只要我部追击出去,就不存在后勤的问题,或者说后勤压力会越来越小。”

追击敌人,必然会拉长补给线,会对后勤形成更大压力,怎么能说没有了后勤问题呢?

安宁公主真的不明白了。

“以战养战而已。”

以战养战?

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新鲜词汇,但却从字面上大致的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

所谓的以战养战,必然就是掠夺地方,对占领区施行残酷的掠夺政策,用来支撑和发展战争。

这确实一个很有效也很现实的做法,但却不能那么做。

因为这不是侵略战争,而是为了平叛。

堂堂的大明王师,怎能如同山贼土匪一般的去抢掠属国?

怎么能如流寇一般的压榨藩民?

仗要是真的这么打下去,大明王朝的体面何在?

又于贼寇有什么分别?

“战争就是战争,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胜利。”说起这话的时候,陈茂的脸色异常平静,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没有任何的心理障碍:“战争总是要付出成本的,不是由我方付出,就是由敌方付出。”

“缅人终究是我大明的藩属,又怎能……”

“若殿下不希望缅人为战争付出代价,那就只能由我大明子民付出了,殿下以为哪个更合适一点?”

直到这个时候,安宁公主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问题:战争的本质。

毫无疑问,战争的本质就是最暴力的手段,而这个手段是必须支付成本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成本由谁来支付。

是大明子民还是缅人?

虽然战争还没有开始,战争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了安宁公主的面前。

这种残酷,不是战阵之上的你死我活血肉横飞,而是对于参战双方方方面面的摧毁。

不论是不是披坚执锐的士兵,也不远是不是在前线作战,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无论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参与到了战争之中,都受到了战火的波及。

所谓的以战养战,就是把战争成本转嫁到敌方的民众身上。

这话说出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着无法想象的冷酷和无情。

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战争才残酷属性,那就不要说起战争二字,更不要发动战争。

因为战争从来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而是往往会超出想象。

在安宁公主的心目当中,战争仅仅只是局限于两军阵前的浴血厮杀而已,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以几千精锐摧破敌之主力,然后纠结起服从的缅人去打不服从的缅人,如此一来,既不需要庞大的兵力,更不需要繁多的银钱。”

陈茂说的头头是道,不紧不慢的诉说着自己的战略构想。


状态提示:第534章雨林计划--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