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江山物语>第五节
前,许维嘴附于林贺武耳边细声说道,

“林贺武,本官有意放你回日本你可愿意?”

林贺武大喜过望,忙不叠地点头。可又油然而生疑惑,难道就这么轻易地放了自己吗?看那当官的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呀。

“我这可是有条件的。你回日本后每月都要给我送十个日本女子过来,至于价钱嘛好商量,一个倭国女子付你二十两白银,应该至少不会让你亏本的吧,你看如何?”

拐卖人口?林贺武吃了一惊,再仔细一瞧那许维的脸色,并不是开玩笑的模样。

“大人,在日本拐卖女子是犯法的。”

“什么犯法不犯法的。只要你把钱用在关键的地方,犯法也变不犯法了。”许维非常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

“这,这这。。。”林贺武有些踌躇起来。一个倭国女子值二十两,偷运一百名就是二万两白银,这是笔不小的财富。但人命可就一条,若被发现拐卖人口就是死罪,钱再多也无福消受。而且就算自己把关系打到幕府执政老中田沼意次那里,恐怕也很难留得住性命。

许维知道这林贺武在顾虑什么,于是对他施加压力道,

“你若不答应,眼前这一关可不好过。好好想想吧,一边是财富,一边是死神。我可以每名女子再加你五两白银。”

闻言之后林贺武终于开始心动。毕竟这是暴利,但凡有10的利润商人都有可能冒险触犯国法,更何况这是高达数倍的超额利润。一旦整个贩卖人口的线路彻底打通,每年能获得的巨利将不止十万两。自己不作,这位大人就会换另外一个翻译来做。在暴利面前,极少有人会不同意的。自己又不是倭国子民,何必替倭国女子着想!

林贺武是个聪明人,稍微考虑之后便带着讨好的神情说道,

“其实大人提议相当正确。这天下人谁不贪银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二人合作乃是天作之合,我熟悉日本情形,您又掌管着鹿仔港,这一来一往,必定生意兴隆。只不过大人您可得预先拿点银子出来打通倭国那边的关系,这拐卖人口无论在何处都是重罪。”

许维笑呵呵地点了点头说道,

“皇帝不差饿鬼兵,这里先给你五千两白银拿去活动。我瞧你这模样,好象胸有成竹的样子。倭国不会是发生内乱了吧?”

许维很是会察言观色,看到林贺武如此爽快地应承下来,认定林贺武在倭国所谓的幕府里有熟人,而且这倭国应该相比大清来说好不到哪去,最有可能的是与明末时候民不聊生的局面差不多才是,要不然那林贺武不可能打保票的。

林贺武恭唯说道,

“大人您真是料事如神。那倭国这十余年来确实与饥饿暴动相为邻。”

一谈到熟悉的事情,林贺武为了炫耀自己是个日本通,开始口若悬河地替许维大肆介绍起日本国的情况来:

“明和4年至天明6年(公元1767年公元1786年),日本国由田沼意次(公元1719年公元1788年)、意知(公元1749年公元1784年)父子分任老中和若年寄,执掌幕政,推进吉宗改革后期的增产兴业政策,可其所推行的政策却是符合特权商人的利益,使得无数百姓倾家荡产,社会极度不稳定。

再加上田沼执政期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明和7至9年(公元1770年公元1772年),江户、大坂大火。与此同时,江户、东海道、九州、奥羽洪水,江户更受暴风袭击。安永2年(公元1773年)流行传染病。安永7年(公元1778年),京都、日向洪水等等,天灾**不断出现。天明3至4年(公元1783年公元1784年)津轻郡(青森县西北部)饿死者达12万人,据说全家死亡变成空室者3.5万余户。仙台藩饿死者14至15万人。天明4年春,因传染病死亡者也很多,饿死者则达30万人。

这时的农民,已不是芝麻似的散漫和被任意压榨的对象了。当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下去时,便团结一致,拿起竹枪、镰刀,举起席旗进行战斗。

此时的日本,以我的看法是:

稍有变故,人心即生动荡,向农民征税稍苛,便滋生事端。连年到处出现党徒,日光方平息,又出山县大贰。大阪有骚动,佐渡即不稳。伊势起纠葛,越后便喧器,天下渐呈动乱之兆。

大人,您再想想看,一下子死了这么多的人,又有多处发生骚乱,这人命已是相当的不值钱了。一个壮汉还卖不到一头牛的价格,女子更便宜了。

倭国本国内也有拐卖人口者,只是幕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小人拿到大人您给的活动经费,便去买通幕府的官员,再给那些女子讲明到了中国才有饭吃的道理,规划出我大清王朝是日本国人的乐土,我想那些女子的家属必会心喜若狂的。再加上送女子来中国,还能有银子入帐,这简直是一举两得嘛!”

许维对倭国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只是偶尔在明人所著的书上经常看到倭寇在明末时期经常侵犯海疆,屠杀无辜。本质上对于倭国人倒还不是太愤恨,只是觉得这是次赚钱的良机。

“那好,就这么说定了,你马上返程回日本,务必在一个月内再给我弄十个女子过来,我要把慰安团的规模扩大。

你若一去不复返,那我就跟林子平的这些小妾说是你出卖了她们,然后我再把她们放回日本,你是知道下场的!”许维也非正人君子也,他的小人计策用在林贺武身上正合适不过。

林贺武尴尬


状态提示:第五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