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四世三公>第四四四章 战事起(三十七)

“涿县失守了!”

在公孙瓒聚集一众麾下的议事厅内,公孙瓒面色平静的看向麾下,毫无丝毫感情波动的平淡说道。那语气,好似丢失的不过是一座跟他没有关系的城池,而不是他曾经担任涿郡太守时,对他有着重要意义的治所涿县。

看着公孙瓒平静的脸庞,低下的文武们也不知公孙瓒是真的平静,还是将怒火隐藏在那斩杀无数敌人的昂然身躯内。所以,也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公孙瓒嘴角闪过一抹自嘲之色,他也早就预料到自己的麾下会有如此反应。想想袁绍麾下,能人无数,谋士、猛将,无一是公孙瓒能够企及的。如今面对一座有着重大意义城池的失守,竟然没有人站出来说出一个好的计策,公孙瓒感觉自己这个幽州刺史当的有些太失败了。

“罢了,涿县既然失守了,遒县也没有继续守下去的必要了。传令下去,三军整顿一番,今夜从遒县撤出。”

跟涿县相比,遒县实在没有防守的优势。当初之所以退守遒县,也只是想要等待袁常那边的消息,谁知道袁常按兵不动,公孙瓒还想与袁绍争锋一场,却是后方重要的城池被对方给拿下。等到张郃率领那一万大军从涿县攻来,公孙瓒便会落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虽然张郃只有一万兵马,可是,挟着攻下涿县后的胜利的气势,这一万兵马绝对堪比三五万兵马。故此,公孙瓒很明智的选择撤退。

“属下等领命!”

面对公孙瓒的命令,没有人有丝毫的异议,即便有异议也没有用。如今,他们难道能够提出比撤退更有建设性的提议吗?显然没有,因此。遵从公孙瓒的命令,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是夜,公孙瓒除了留下少数老弱驻守城池之外。率着大军彻夜从遒县神不知、鬼不觉的撤退。

次日,待袁绍准备攻城之时。却是赫然发现,遒县内早已是人去楼空,公孙瓒和十五万大军的身影消失不见。对此,袁绍免不了一阵恼怒,对于张郃拿下涿县的喜悦,也淡了不少。正是因为张郃拿下涿县的消息,让袁绍麾下的谋士有些失神,没有过多的考虑公孙瓒的反应。才让公孙瓒如此轻易撤退。否则,此番定要让公孙瓒的兵马留下几万尸体。

而在张郃拿下涿县,公孙瓒从遒县撤退之时,袁常依然还在通县进行整顿改革。丝毫没有急着让大军继续前进,攻城很简单,而攻下城池之后的建设,就难了许多。对于日后要成为自己地盘的领地,袁常不会有丝毫的松懈。

等到将通县整顿的差不多之时,袁常这才下令大军继续前进。而这时候,距离张郃拿下涿县。也已经过了十天了。

却说公孙瓒当时从遒县撤退之后,袁绍并没有追击,而是休整了多日。这才继续前进。不过,这一次袁绍的兵马前进的速度有些慢,似乎是在特意等待袁常大军的行动。而公孙瓒撤出涿郡之后,在涿郡与燕国的交界处一座名为良乡城的城池留下了三万大军,此城虽然比不上涿县那般坚固,却也属于中上水准,有着这三万兵力,袁绍这十五万大军想要短时间内拿下良乡城,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公孙瓒此次留下的良乡城守将乃是他的义子公孙冉,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公孙冉。绝不是个容易啃下的硬骨头。良乡城是拦截袁绍前进路线的一个障碍,袁常那边。公孙瓒同样也有准备。那也是在袁常必经的路线,燕国境内一座名为安次城的城池,跟良乡城一样坚固,也是留下三万兵马驻守。城内的守将,亦是跟随公孙瓒征战多年的老将。至于公孙瓒自己,率军撤回蓟县之后,便再次召集各郡兵马,将兵力扩充到二十五万。公孙瓒所在的蓟县,与良乡城和安次城形成犄角之势,一旦两座城池出现危情,蓟县的公孙瓒都能及时派兵支援。即便袁绍和袁常二人绕过这两座城池直接攻打蓟县,那良乡城和安次城的兵马便能从后方与蓟县的公孙瓒将袁绍和袁常二人包围。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那么的完美无缺,不过,实际上,会如公孙瓒所想的那般如意?

幽州境内的战事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徐州境内的战事也是不遑多让。

先说曹仁、夏侯渊这一路,领着五万兵马从合乡、昌虑这一路攻向徐州的治所下邳。因为曹仁和夏侯渊二人并没有大行杀戮之事,这一路上城池的守将在稍稍抵抗了一番之后,便开城投降。而曹仁和夏侯渊二人在按照自己的意思行动之后,真的没有收到曹操发来的责备,心中大定,更是加快了进攻的步伐。只要早日拿下下邳,擒拿陶谦,那么曹操那一路便不会再攻城,曹操也就不会继续屠城。这样,对于曹操在徐州的统治,也有着极大的好处。

只是,开始的时候曹仁和夏侯渊攻城还很顺利,然而,在攻打傅阳城开始,遭遇的抵抗便大了许多。而曹仁、夏侯渊在攻克傅阳城,擒拿了守将之后询问一番后才知道,原来曹豹将这些城池守将的家眷控制,若是这些守将不拼死抵抗,后果可想而知。曹仁和夏侯渊二人在愤怒的同时,却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继续一步一步的朝着下邳城前行。

相对于曹仁、夏侯渊这边,曹操攻打沛县也不是很顺利。沛县是刘邦的老家,沛县城内基本都是刘姓子弟,而且因为朝廷对沛县的优待,沛县可谓是非常的富庶,私兵也极其的多。曹操五万兵马,只分出三万攻打沛县,另外两万兵马却是提防着刘备和孔融两支兵马。虽


状态提示:第四四四章 战事起(三十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