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明兴亡>第六十六章 钢铁基地开建

李憬从爷爷手里要了数十名掌柜和管事,分配到重庆、汉口、铜陵、马鞍山负责撑起各地的业务。这些人将会被用狂飙一号尽快送到地方。之前写信让二叔招募的疍家人和各种工匠也招募了五百多人,这次都乘坐海船来到了金陵。

这段时间,李家新的织布机已经做完了一百台,并且都开始开工了。李憬的爷爷拍板在做四百台,凑够五百台织机,建一个超大的纺织工场。一天可以出相当于原来一匹布的一万匹布。一匹布至少有一钱银子的利润,仅仅这一项一天就有一千两银子的纯利。一年如果经营的好纯利能达到四十万两。李家的人都快疯了。族里拼命秘密打造鲁米铳,招募家丁卫队。王老三还带着一百多个李家少年,在研究缴获的六磅炮和燧发枪。而李憬的未来家主地位也日益巩固。

坯布可以在潮州直接批发给中间走私商人在海上交给佛朗机人。这个时期,大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提供国,美洲的布匹都是从广东贩运过去的。这是一个全球的市场,容量没有尽头。根本不担心销售的问题。

李憬的榨油作坊继续扩大,目前榨油机已经达到了三十台,吴掌柜计划扩大到一百台。一个月产油量达到百万斤。这样的产量,韩江上游的菜籽也就差不多了,不会在继续扩大了。这些油在潮州府可以每斤净赚五分银子批发给广州商帮。一月净利可以达到五万两,这个数字比纺织还吓人。不过,受限于菜籽的产量,这个作坊也就只能这么大了。纺织工厂还可以继续扩大。

榨油厂是李憬私人的,不像纺织工场是公中投资的,属于整个李家。这一年六十万两银子是李憬继续投资工业的底气。

这段时间要等秦良玉的大军到来,一起乘船北上,李憬正月十五到秦淮河放松一下,见识一下这个时代的最昂贵的消费方式。

李憬和爷爷的一些世交的子弟,租了一条画舫,一起饮酒赏月,同时听听清倌人的弹唱。半夜前散场,李憬品味了一下,真是健康绿色的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香艳场面。

过了正月十五,李憬带着这些工匠和五百多准备做工人的疍民,乘坐武夷山号帆船,来到马鞍山李憬买下的那块地,开始了施工建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李憬急着把自己的钢铁基地建设起来,自己就可以逐步壮大起来,有了和晋商和徽商掰手腕的实力。

基建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水泥,烧制水泥就要提上日程。这个对李憬来说没有难度。波兰特水泥足够他使用,就是石灰石和粘土按比例煅烧,然后研磨成粉。

这些材料李憬买下的地皮上有的是,李憬组织了五十个人专门负责建立水泥工场,用立窑烧制波兰特水泥。唯一麻烦的是研磨,这个可以用驴子拉着石磨来干。以后李憬准备在附近的一条小河上修建水库,下游修建冲击水槽,用水力来带动一些设备。

李憬又从当地雇佣了一千三百多个农民来烧砖,挖煤,挖铁矿石,平整厂区土地,和修建到江边的道路,到处都是开挖各种沟槽,拉着石滚子到处跑的人。码头也在建设,目前主要是用烧焦表面防腐的整个木材,削尖一头,用滑轮组吊起巨石砸到水下的泥土中,打好桩子在铺设木制栈桥。用于停泊船只。

这些都是辅助性的工作,真正重点是,修建炼生铁的高炉和炼钢的平炉。绝大部分工匠和四百多疍民工人,都是来做这个工作的。李憬看到目前的条件实在是太差,先试着做一台,大炼钢铁时代的土高炉。

通常,冶炼1吨生铁需要1.5-2.0吨铁矿石,0.4-0.6吨焦炭,0.2-0.4吨熔剂,总计需要2-3吨原料。为了保证高炉生产的连续性,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原料供应。高炉冶炼是把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

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固体原料按规定配料比由炉顶装料装置分批送入高炉,并使炉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矿石在炉内形成交替分层结构。矿石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步被还原、熔化成铁和渣,聚集在炉缸中,定期从铁口、渣口放出。

大炼钢铁时代设计的土高炉有很多是冶金学院设计的,不是真正的土法上马的土高炉。李憬作为工业大学的老师,是比较了解的,就是耐火砖有些难度,但是随便找个烧瓷器的窑就能弄。李憬先设计了一个日出生铁十吨的小高炉。大概用了十天左右基本就建成了。

铁矿采矿组,用钢钎打眼,用黑/火药爆破,很快也从矿洞里开采除了大量的铁矿石,就是选矿麻烦,需要用人工使用大锤砸碎,然后用挑出石头,剩下的才能使用。这段时间江对岸的煤矿也开采出了煤,炼焦在李憬的指导下一次性成功。这些对李憬都没有什么麻烦的,这年代能烧瓷器的窑口,基本就能弄这些。只要找到足够的工匠就好。

一个月的时间飞快,这一天终于高炉点火成功,当天第一批次的生铁和铁渣分别从不同的出口排出,标志着高炉终于圆满成功。这时随着不断的招人,这里已经有三千多人了。毕竟这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太多的人手。

李憬决定第一批建设十吨级高炉二十座。日产200吨生铁。年产七万多吨生铁。生铁很脆,又叫白口铁,如果继续冶炼成钢需要建设平炉。或者转炉,这个不是马上可以弄出来了的,但是有了生铁,就可以通过锻打的方式获得钢材。

生铁也是有市场的直接销售也是可以的,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钢铁基地开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