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的变迁>134章平炉炼钢
火候够了,相州来的铁匠师父大喊着出铁,出铁口这边搭的是砖石水泥高台。

打开出铁口后红腾腾的铁水一涌而出,出铁口的运送车拖着铁水便往平炉处送去,这后面的工序相州师父就完全不懂了。

按照宋代的方法,都是在炼钢炉下面加热,上面用柳条木快速搅动,谓之炒钢,其实炒出来的是不是钢谁也不知道。

真正的好钢必须是从炉顶向下吹入纯氧,和铁水中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反应后生成废渣,尤其是要氧化掉铁水中多余的碳,剩余的才是钢水,可以浇铸钢锭。

在宋代没有条件制作纯氧,只能依靠猛烈的风力来氧化铁水中的碳和杂质,铁水氧化的时辰和温度也不好控制,毕竟宋代没有测温仪。

集装箱里倒是有两个红外线测温仪,可惜里面的充电电池已经没有电了,怎么发电吴梦还没去弄,再说弄好了又怎么样,这玩意若是坏了就不用干了。

那没有测温仪怎么知道温度?集装箱内的色卡和钢花的照片当下派上了用场,他拿出过塑的色卡温度表,只要对着色卡来看铁水的颜色就可以估计出温度。

当然还需靠着一次次的炼钢实践,采用不同的进风量和不同的氧化时辰来炼制,然后将所炼钢材展现出的不同品质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至于红外测温仪,那是准备给坩埚炼工具钢所用,同样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要不然整体工业水平还没进步到能够测温的地步,测温仪若是坏了那就歇菜了。

吴梦听说西夏的冷锻甲和西夏剑比大宋强上许多,尤其是那什么瘊子甲,更是著名于当世。他虽然没有见识过,其实也知道西夏钢铁质量较好的主要原因。

钢铁中只要含硫量一高,延展性就差,材质很脆,无法冷锻。

自唐代以后,华夏逐渐从木炭冶铁转向石炭冶铁,而石炭中不可避免都含有硫这种杂质。

党项兴州(今之银川)附近的煤含硫量是后世华夏领土上最低的,用这样的煤炼铁,铁中的含硫量也低,适合于冷锻。

而大宋境内的煤含硫量都高,无法实现冷锻,因此铁甲和刀剑的质量低于西夏。

不过不要紧,只要此次炼钢成功,就一举超越契丹和党项西夏,稳稳立于天下钢铁之巅。

吴梦看到铁水车推过来了,赶紧吩咐拉开保温罩,罩子一拉开,平炉灼热的气息逼人。

吴梦摸着身上发烫的衣服,暗道自己真是百密一疏,不知道在大宋弄些火浣布(现代称为石棉)来做工作服。

铁水上到高台,然后倒入平炉,工匠们按照吴梦的吩咐先加入生石灰,这是工业革命时代外国人发明的方法,用生石灰可以降低铁水的含硫量。

因为使用平炉和保温罩,此处不好安装固定风道的水力鼓风机,只能靠几个厢军大汉踩着踏脚拼命向炉顶鼓入预加热的空气。

热空气甫一鼓入,铁水接触到强大的风力立时沸腾着翻滚起来,灼热的空气四溢,丝毫未见凝固的迹象。

炉内的铁水先是一朵一朵较大的铁花冒出,渐渐的有红黄火舌出现,再后来火舌越来越亮,逐渐变为黄白色,然后变成白色,最后是高亮的白色。

张岩林对着色卡不停报数:“一千四百度、一千五百度,一千六百度了。”

到了一千五百度以上后,白亮的火舌不停爆出星状的碳花,而且越来越多,到了一千六百度,火舌逐渐变短,碳花也由密变疏。

智能和尚看得额头直冒汗,他瞅了眼平静无波的吴梦,揶揄道:“吴大师父,你就不怕这炼钢之术不行。”

吴梦嗤之以鼻,说道:“和尚,若是不行,老子就跳进铁水里,若是行,便把你那亮晶晶的秃头塞进炉里,如何?”

林贵平大笑道:“贼秃的铁头功功力非同一般,只怕这炉子炼它不坏。”

智能和尚嗤笑道:“林掌柜不是常自夸铁砂掌功夫炉火纯青么,不如塞进炼钢炉子里一观。”


状态提示:134章平炉炼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