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之所以要等,是因为朱慈烺正准备去参加西安的拍卖会,作为大明首次战争债券收益拍卖会,对西北资产的处置引起了整个大明的关注。
朱慈烺前往是为了给这次活动背书,代表着皇上承认这次拍卖有效。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慈烺打算趁这个机会出去看看,这几年灾害频繁,朱慈烺窝在京城处置灾害。
百姓到底怎么生活,有没有真的吃饱饭,真实的大明是不是跟那些奏章上一样花团锦簇欣欣向荣,朱慈烺打算自己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趟,朱慈烺打算从河北到河南再从河南进入陕西到达西安,好好看看这次旱灾对中原大地的影响。
为了不至于扰民,这次出行的随行护卫定为禁卫骑兵第一师精锐一千人,禁卫第一师精锐千人,锦衣卫一千人。
然后随行的内阁军部随员和随行的照顾皇上饮食起居的人员约四百人。后勤人员六百人。
最后人员严格限制在人四千人的规模。
并且严禁地方接待,严禁修建行宫行辕,严禁黄土垫道,组织百姓迎接搭建牌楼等等。
而且这次出行全部由皇室出资,内阁不用接待不用花一分钱。
当然皇帝出巡前各地军队进行了小幅度的调动,其中禁卫军第二师进军邯郸到开封一线,禁卫骑兵师驻扎洛阳一线。
过了正月十五,朱慈烺汇合了崇祯夫妇,一起到达宛平,然后队伍集结完成顺着宛平南下。
这条路跟传统的从天津南下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沿着运河。
三千人的队伍,即使不沿着运河,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
崇祯没有想到出游的愿望还没有到十年就实现了,虽然这次只是跟着朱慈烺出来走走,能出玉泉宫两口子看啥都觉得新鲜。
宛平城是当初崇祯同意修建的新城,从开建到现在,崇祯还真的没有出来看过。
现在的京城跟以前已经大大的不同,脱离了城墙的束缚,京城开始急速朝着四方拓展。
明眼人都看得懂,往东到通州,往西到宛平这一段将来一定是黄金地段,而且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马人流,也上大家早早的建成了商铺。
以至于崇祯都分不清京城和宛平的界限,还没有看到农田就已经到了宛平城。
宛平新城一开始规划的是有城墙的,但是随着大明对建奴作战的接连胜利,外来的危险减少,所以建城墙的计划是一拖再拖。
最后干脆在城墙那边修成了公园,宛平城也因为其重要的位置成为京城西部重要的煤炭集散地,皮毛交易中心,皮革加工中心等等。
所以崇祯看到宛平新城的时候既震惊其繁华,又对街面上充斥的怪味和黑黑的街道皱起眉头?这就是大明?
朱慈烺也很惊讶,这个味道正的很难闻,腐臭味伴随着各种硝制皮革的药水味,河岸上煤山带来的壮观伴随着黑水侵染的街道,黑黑的运煤工。
这还只是冬天,朱慈烺无法想象如果是夏天,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味道什么景象?
崇祯出游的兴致刚到宛平就被打击到了,如果整个大明都是这样,那还真的不看也罢。
朱慈烺到是很理解,皮革中心嘛有味道是正常,污染对于这个时代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并不是落后,这反而是繁荣的标志。
显然要是只有一家两家厂不会搞得全城都是臭味。
中午的时候,崇祯和朱慈烺聚集在一个上风口的位置才好一点:“这里为何如此之臭?这样的地方就在京城左近,太影响大明形象了,不如迁走。”
朱慈烺笑了:“那可不行,这边是从山西那边过来的皮货的集散地,包括归化城等的皮货都要在这处理然后运到通州天津南下。
一张皮便宜的几十文,贵的数两银子乃至数十两,宛平这里一年处理了数千万张皮革,光税收都有百万两银子。
更不要说这里还有二十多万人依靠这些生活,要是迁移,这些人生活怎么办?”
朱慈烺喜欢大氅,不仅自己喜欢穿,还喜欢送给朝臣和将领各种皮革的大氅,包括内廷崇祯等人高档的皮革大氅每年都有。
例如当初从北疆寻到的白狐皮,后来的白熊皮,狐皮,狐嗉皮大氅等等。今年从莫卧儿那边更是进贡了一张孟加拉白虎皮的大氅,被朱慈烺送给崇祯。
皇上对这种东西的偏爱,就导致民间的流行,官员出行穿这个,皇家也穿这个,那有钱的商人不买个高档的怎么好意思?
一般百姓买不起好的,但是羊皮鹿皮牛皮的还是能咬牙置办一件的。
有些人为了显得自己有不到深秋就把大氅披在身上招摇过市,即使广州这个的地方冬天依旧有人穿着单衣披着大氅出门,可见大明对大氅的风尚。
在大明如果家里没有一件皮毛大氅,那么你都不好意思过冬,冬天的婚礼上新郎官要是穿不起一件大氅迎亲就会被人怀疑你的财力。
除了大氅之外,明军现在财力越来越雄厚,各种皮革制品开始在军中配备,皮革军靴,皮革枪套,皮手套,皮带等等催生出庞大的市场。
皮鞋也开始从上到下的流行,不仅好看而且耐磨。皮带在民间也取代了裤腰带,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朱慈烺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的推行大氅等皮革制品,为的就是促进蒙古、西北和北疆的开发。
这些都是皮革的重要产地,如果大明对皮革有着巨大的需求,那么这些地方无论是养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