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今日的识字任务后,沈昭又问了她先前说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是从哪里听来的。
顾乔被他一问,瞬间点亮了一个主意——从小培养沈昭的文学素养!
回到家后,她立即走进厢房,翻找出笔墨纸张,决定将自己曾经背过的古言绝句、诗词骈文等全部默出来。
她决定每一天默写一些,想不起来的就先放下,等想起来了接着默写,到时候把这些东西给沈昭,每日让他背诵一些,从小培养。
不是有句话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她九年义务教育的储备,再加上自己喜爱、自行背下的古诗词,没准能熏陶出一个文人才子来。
想到这里,她信心勃勃、干劲十足。
“这种养儿子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她不禁嘿嘿笑了起来,然后本来就丑得堪比鬼画符的字顿时洇做了一团。
没办法,她没学过毛笔字,能握住毛笔写就不错了。
“哎呦,你别浪费这墨汁了,这是你外祖父留下的最后一块墨了。”梅氏心疼不已。
她平日里教顾乔,都是用树枝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写字,哪舍得用墨和纸啊。
顾乔立即认真起来,“娘,我再写小一些,肯定不浪费。”
“不行,等你的字练好了再说!你爹爹可是举人,若是你爹爹在,定然会骂你轻怠文墨。”梅氏在这件事情上异常固执,最后还是收了顾乔的纸笔。
顾乔叹了口气,她娘到底多爱她爹啊!人都失踪十二年了,还惦记着。
“娘,那我怎么办嘛,我想把这些东西写了给沈昭看的,而且现在不写,我就忘了。”顾乔扁嘴,很是委屈。
“给你出个主意,咱们家那烂木板不是挺多吗?你用炭笔写在上面,回头沈昭来家里的时候让他看就行了。”梅氏浑不在意地讲道,珍宝似的把笔墨纸张给收了起来。
顾乔:“……”
不过梅氏这个主意倒挺好的,顾乔没办法,只得去找了炭笔,然后将诗词写在木板上。
“我这也太不容易了。”写完两首诗,她丢了炭笔,不禁仰头望天叹了口气。
“巧儿,你这木姜子晾干了,你准备怎么做?”梅氏在院子里喊道。
“来啦!”
顾乔立即起身去了院里。
她和沈昭一共摘了六把木姜子,她将其中的五把木姜子的果实摘了下来,用水淘洗干净,然后放到簸箕里晾干。
此时木姜子已经没了水分,而她洗在一旁的陶罐也晾干了。
“娘,我想用家里的麻油,还有多的没有?”顾乔冲梅氏问道。
“上次买的还剩一些,下次你和奶奶去卖鸭蛋,记得再买一些。”梅氏讲道。
“那就好!”顾乔立即将木姜子装进了陶罐里。
“你要油做什么啊?”梅氏又问。
顾乔抱着罐子进了灶房,一边走一边回道:“把油烧热,等油稍微冷一些后,便倒入这陶罐中,把木姜子泡着,过段时间这油就带有木姜子的香味了。到时候咱们再做酸汤,就可以放一些这个油。”
“哦。”梅氏点了点头,便上手帮忙洗锅。
顾乔则负责烧火添柴。
等锅里的水汽都烧干了后,梅氏便抱来油罐,让顾乔看着,在她的指挥下舀了适量的油放进了锅里。
这时候大家吃的油主要是芝麻油,也称胡麻油,本身就带有浓郁的香味。
梅氏望着锅里的热油,又道:“看来明年除了棉花,还得种些芝麻,到时候把芝麻拿去城里榨油,不然这花销太大了。而且有了芝麻,还可以给你做芝麻馅的汤圆!”
“这样的话,咱们家明年开春就得去开垦荒地。咦,不对,咱们还可以用田来种植棉花啊,反正咱们今年囤的粮食也多,没必要每块田都种水稻!”顾乔这才发觉,自己来到顾家村久了,差点儿被同化,这都陷入了定式思维。
在她那个时代,良田里种水稻的人家不多,人们建大棚,种花卉、蔬菜、瓜果,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她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她家除了租出去的田,自家还剩下十二亩地,如今换了田,也还有十一亩,完全可以用其中的一半来种植经济作物啊!
那她是不是等到春天的时候可以进城去看一看,究竟有什么作物可以种植?
还有,她的西红柿也可以扩大规模啊,到时候和木姜子一结合,是不是可以在卢氏的五味楼推行?
到时候五味楼的特色菜就是——酸汤鱼!
顾乔忍不住畅想起来。
可现在她什么都没有,还是先把木姜子和西红柿培育出来再说,要达到大规模供应酒楼,如无意外,怎么也得第三年去了。
眼下,还是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情,先把这木姜子油炼制出来,过几日看看效果再说。
“对了,娘,这木姜子油的事,您别对外人说啊。”顾乔叮嘱道。
“怎么了?你不是最乐意分享你的宝贝吗?”梅氏笑道。
“这可是商业机密,我得留着以后发财呢。”顾乔狡黠一笑。
酸汤鱼的秘诀除了酸汤,剩下的就是这木姜子了,她得提前把这秘密捂住,以后才有和卢氏谈判的资本。
“行行行,听你的。”梅氏反正也不懂,遂不再多问。
日子,便在顾乔琢磨如何发财和努力回忆诗词的时候悄然溜走了。
而这期间,她和沈昭又恢复了相约采药、识字的规律生活。
手机阅读:http://m.biqugelu.com/196225/
发表书评:http://www.biqugelu.com/196225/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21章 默写诗词,炼制香油(二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半阙长歌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