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546章 诺门坎拉锯战(二)

这里面有个最大的变数---朱斌,此人是一手导致整个中国经济和军事大变样的罪魁祸首,也是对抗ri本军事进取的排头兵,可以说,朱斌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中ri战争的进程走向。

石原莞尔总结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尤其是朱斌的各种言行并深入分析后发现,此人是个彻头彻尾的伪爱国者。其表面上作出来的各种牺牲和奉献,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某些私利做遮掩,而并非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民族大业。

特别是到了最近几年,在保持表面听从于蒋某人z的号令姿态下,所做的事情都是自行其是,值得注意的一条关键特征是,如果ri本不是故意的挑衅和逼迫,这厮几乎没有主动找ri军麻烦的先例。

每一次ri军受到重创,都是事前一些针对xing的行为引发的激烈报复,包括他用能够夜航的轰炸机往东京丢炸弹,和出动强大的特种战队去绑架两个侵犯商业利益的商人这种及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他的报复心和肆无忌惮的行事作风极具个人特se,另一方面也证实,这厮的心里其实没有多少关心国家利益的牺牲觉悟。

对于这样一个麻烦角se,ri本国内各方面都觉得朱斌是挡在帝国扩张路线上的巨大绊脚石,但石原莞尔却认为,只要不主动去触怒他,ri本完全可以更好的按部就班实现自己的预定战略目标!先前的海军挑衅也好。陆军独走也好,都是非常愚蠢和不理智的行为,而最终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这一回,纠合各种力量对长城防线发动的进攻,貌似朱斌主动承担起伟大责任,但认真分析就能发现,他压根没尽全力!不但大部队没有出动,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也没怎么动弹,甚至没有往长城北面丢几个炸弹,这说明什么?说明看似轰轰烈烈的行动。不过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摩擦罢了!

石原莞尔十足的自信心让他决定不管,冈村宁次对中国人的分析透彻大胆的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可真正呆在前线的将军们却没有那么理xing和轻松的感觉,第九师团第6旅团正面遭到的疯狂打击和因此而导致的巨大损失,都是秋山义允少将所不能承受的。

更不要说,苏俄方面突然而激烈的应对行动,已经预示了战争进一步扩大将不可避免,届时。关东军准备好的十万大军必然要在满蒙边界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展开规模空前地大战,不到双方有一个坚持不下去了,不会停止。

那么,仍在保持佯攻姿态的中**队,还会那么老实的演戏么?万一假戏真做,该怎么办?

情况太不乐观了!仅仅是数千人的攻击就搞得一个旅团守不住纵深五十公里的阵地。如果是几万十几万军队呢?在丢掉了部分阵地的情况下,能够挡住多久?

秋山义允的忧愁写在脸上,伊佐一男以前没了解那么多内情,此时知道的越多心情就越发沉重,最后忍不住吐槽:“早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该随便放弃那么重要的防线,再想夺回来并不容易,太被动了!”

长城防线往南都是迅速平缓的平原谷底,北面则是厚厚的崇山峻岭,可以开过大军的通道极其有限。倒是好防守了,可补给和增援却并不容易。若是被对方夺取了制空权,把大炮架上长城,作战起来会非常苦逼的。

秋山义允悠然叹息道:“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务之急还是把状况控制住。伊佐君,你不要气馁,也不要牢sao,越是紧要的时候,越需要忠勇果敢的帝国jing锐承担起责任,我很看好你!”

“嗨!伊佐必定不辜负帝国与天皇的信任和期待!请少将放心!”

秋山义允很满意这种斗志昂扬的jing气神儿,欣慰的点点头,眯起眼睛来远眺长城方向不断升腾的浓烈烟雾,心中的焦虑稍稍缓解,总之,关东军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一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嗯,一定是这样。

老实说,长城区域真的不是一个适合装甲部队活动的地方,从南到北越来越崎岖复杂的山地很难让坦克机动的起来,到了长城基本就算到头了。整条边界线上,除了古北口之外,其他几个方向根本无用武之地。

罗镇东等几个团前脚上了城管,成功占领了黄崖关、将军关,随后开始往马兰关方向拓展,但能用兵的条件实在有限。而最适合进攻的古北口方面,z教导总队的周振强少将紧急刹车,勒令手下老老实实的蹲在长城上,不得随意往前追击,一切静候来自委员长的钧令。

当青天白ri旗重新插上城关的照片传到南京时,一夜都没睡着的老蒋顶着熊猫眼第一时间要过去,抓在手中就舍不得放下,连连称赞:“率真(桂永清字)等人做得甚好!大振我z军威!”

何应钦等人不敢怠慢,马上一顿狂吹乱捧,将老蒋赞美的雄才伟略天下无双,实为中华振兴之唯一救星,此番大胜,实为意料中事,在委员长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下,区区ri本弹指间灰飞湮灭……嗯,有点过头。

总之,一大早的各地报纸和电台中,喜讯喊得惊天动地,同时来自各方理xing睿智有识之士的醒脑文章也一并发出来,其中反复强调中国与ri本的巨大差距,无论军事还是经济上的,坦言要想彻底打败ri本收复国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今ri能重夺长城之战略要隘,恢复1933年前之对峙形态,已经是天大的进步,民国各界同仁还应群策群力,奋发有为,以期十年八


状态提示:第546章 诺门坎拉锯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