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820章 昆仑级战列舰入役!

这位名叫黄海青的三十岁青年专家才刚刚升任副教授,首次对着一大群各界学霸和朱斌这样的大佬,稍微有点紧张放不开,不过说了几段之后,尤其对着投影中自己的做的幻灯片,激情慢慢就上来了。

“……我们目前已经探明的海下地质数据足够支撑整个提案,尤其是日本近海的,因为战略考量的关系,特别的详细。目前我们所知的,日本列岛其实已经面临一次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就当前九州岛诸多活火山的日渐活跃状况看,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左右,会逐次的蔓延到其本岛;很可能在五十年内,发展到富士山甚至东京以北的地方!届时,其发作规模不会小于八级,造成的海啸起码有三十五到五十米的高度,破坏力极大!”

台下的专家举手插言:“我们显然不可能等五十年,再说区域性的地震并不能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更不可能让日本人伤筋动骨!另外,看你这示意图的话,那南海海槽可是很深啊!最深有四千米,我们如何在那样的深度下展开工作?具体怎么干呢?”

看到朱斌的态度,专家们已经了然,这个计划显然很得圣意,所以就格外的用心。

黄海青也不是单纯的书呆子,年纪轻轻能混上副教授那不光是水平高,情商也不差,察言观色知道自己今番抢着头筹了,那还不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

他利索的切换过一副幻灯片,用教鞭指着道:“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醒,您顾虑的问题,我们其实也想到了的。单纯的自然灾难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也不具备时效性。所以我们也不推荐。不过这至少侧面证明了,我们的计划是行之有效的!”

的确,不管有没有人插手,那板块活动仍旧会持续下去,最关键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若不然,你想在一块稳定的大陆板块上。制造一次大地震,除非在下边引爆个几十亿吨的核弹!那效果还难说得很,因为任何一个哪怕sān_jí的地震,在地面上感觉没什么,其能量释放都不是核弹所能比拟!

一个可供操作的先决条件,是多么的重要啊!

黄海青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深海作业技术,我们已经掌握的比较成熟,目前已经建成了深入海下两千三百米的实验室,和海底火山发电系统。足以说明问题。其实我们也不必要非得在那么深的地方动手,完全可以在几百米的水域,那么凭着当前所有的深潜机械,进行超深钻探并不困难。根据我们的探测推断,南海海槽下岩浆活跃层,最深不过15公里,而以我们的钻井技术,达到五千米以上是可行的。只要在精确测知的几个点钻深孔。并放入威力足够的高能爆炸物,就可以导致其自然释放能量的层级以几何级数增长!那甚至会引起一次空前的大地震!其效能足以引发整个板块的异动!”

一边说着。他不断的更新幻灯片,哪怕是非该专业的人,也可以清楚的看明白,那条以富士山和东京为重点,从骏河湾延伸一直到九州的弧形海槽---那就是板块结合的地方!,正好把大半个日本列岛包围起来!

那样近的距离。一旦发生七级以上地震,就能掀起吞没那片沿海的海啸!如果地震引发连续反应,澎湃的火山会沿着九州岛一直爆发到本岛的边缘,基本上,整个日本的主要人口居住区都在这个断裂带上。那后果……不堪设想!

“好!这个提案非常好!”朱斌率先鼓掌喝彩,其余专家们不管懂不懂的,也礼貌的表示祝贺,把个黄教授给乐得嘴巴都合不拢,满脸通红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搁了。

朱斌是真心喝彩!比起这些专业人才,他自己原来设想的手段极其粗暴而副作用巨大。

按照原本秘而不宣的思路,他跟瑟琳娜私下里密谋的主意中,使用特斯拉电磁风暴是一个,从太空使用流星轰击也是一个,偷偷在富士山火山口往下钻洞,然后用导弹携带高爆弹头轰炸,导致整座火山崩塌,甚至引起喷发也是一个。

所有这些主意,都有不少的问题。比如电磁风暴和流星的末端不可控性,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中国离着日本太近,不小心就搞到自己头上了。

后面那个其实不太靠谱。因为火山喷发都是能量蓄积过度,并且还需要有空气蓄积才能综合爆发的。富士山那么大,想要钻到岩浆层不说耗费时间太长,可能根本也做不到。而目前的导弹最快速度下,穿深也才几百米而已,比起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地壳厚度,差得远!更不要说,要引起大喷发,除非一直钻到岩浆层然后放置超级氢弹!

……要有那玩意,何苦费那劲去钻山啊!

黄教授的方案朱斌当场就能答复他。能量聚集点判断问题,从一开始就有地球钻探和爆炸回波、超声波检测等等石油探测手段可用,现在十分纯属,更可以加上太空中的高能检测卫星---这本来是为朱斌弄出的烂摊子收尾的重要辅助工具,用来发现全球各国秘密研究核武器、高能武器爆发的。那些地震带的活动造成的电磁异常和能量蓄积比区区核弹大多了。

其次是深海钻井,且不说已有的钻井平台都能达到三千米以下深度,朱斌亲自掌握的“深渊爬行者”,那自带核堆,可以趴在海底直接起架子钻井的,还非常隐蔽,日军想发现都做不到。

至于高爆炸物就更简单了,以金属氢炸药的能量密度,一个点塞下去几十吨,足以相当于一颗核弹,多点连锁


状态提示:第820章 昆仑级战列舰入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