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宋朝败家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窑

没钱的时候,李氏日子没法过了。有钱,而且是这么多钱,她又害怕起来。

“官人,这卫国公府为什么给咱这么多钱。常言道祸从天上来,世上没有免费的宴席,咱们无端得了这么多钱财,我这总是不得心安。”

毕昇一愣:“你叫我个甚?”

官人,是大宋朝对丈夫的尊称。

不过毕昇不过是一介布衣,又不是什么有头有脸的体面人。李氏又是个泼辣的,不是叫他老东西就是老头子。

官人?这让毕昇很不适应,他有些起鸡皮疙瘩。

李氏脸色一红:“我听这城里人都这么称呼,我就学了来。”

“得得得,你还是叫我老头子吧,听着舒服。卫国公府的小公爷看中我的手艺,给了一个天价,明日我就去做工了。将来若是做的好了,咱们一家人都能指着这门手艺过活了。”

李氏一听,欢天喜地领着丈夫孩子回了屋,一家人其乐融融。

石小凡做的就是活字印刷,要知道,若是用活字印刷,则可事半功倍。这还不算,一套模板可以随意印书。

毕昇,此人可是活字印刷术的鼻祖,能找到此人,石小凡是喜出望外。

“老毕,你说的这用泥胚雕刻然后入窑烧制。将单个字体排版印刷,这事可行,此事便交给你。这母版要多刻几套,可同时多印。”

“小公爷放心,泥胚松软,比起木雕不知道简单多少倍。小人别的不敢说,府中这么多工匠,每人十日内造出一套单体字母版不成问题。”

石小凡点了点头:“那就好,这事你去办吧,要快。”

雕版这种活,毕昇最为擅长,他还想出一个排版的好办法:“小公爷,咱们把烧制好的字按韵在方格排序。这样取之使用也方便。再把活字排版,排满一个框便是一版。再用火融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这方法着实不错,不过其实还是有很大缺陷。

毕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并未大规模普及。甚至是到了明清,依旧是雕版印刷占据主流。

真正靠活字印刷的书本,不到百分之五,有人说是百分之二甚至更低。

为什么,就因为排版也是一项繁琐技术活。古人书印的少,加上识字的都当官了,每人愿意干排版的工作。

但朝廷烧掉的,主要是科考所用和学堂供孩子学习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主流书籍。这些书印刷量都是上千近万本,这时候活字印刷术还是占据优势的。

古人只能按照声韵寻找单个活字排版,也很费时费力。

不过石小凡倒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毕昇,我可以教你,你让木匠做一个转盘,将活字按照声韵排序。这样取字时候转动转盘,挑起来就方便的多了。用完,再把单字放回转盘上去,简单有效。”

毕昇一听大喜:“是极,小公爷,这法子甚是不错,那小人这就去做了。”

“嗯,需要钱就去找管事刘德旺,就说是我让支取的。”

毕昇大喜着道了谢,马上就开始着手制作。

一百多人的工匠队伍,加上一些和泥巴的小工,石小凡见他们安排在了南郊窑厂。

窑哥儿李魁看到来了这么多人吓了一跳,以为又要扩大规模。

谁知道石小凡让窑厂全面停工,暂时不再生产活性炭,而是专做烧泥胚。

这些工匠虽然会镌刻,其实大多不识字,他们只会按照字体笔画雕刻。

毕昇将他们分成两队,结果发现识字的不过区区十几人,剩下的近百人都是两眼一抹黑。他们会刻字,但并不认识是什么字。

于是毕昇让这些识字的每个人刻出一个字体的模板,然后让那些不识字的照着镌刻。

很快,这些工匠开始动手。毕昇严苛细心,对每个泥字都要求很严,必须到达方正大小一模一样。

而李魁则带着窑厂的人制作胶泥,这些胶泥也是要求严苛。

先将干泥敲碎,用细锣过筛。再就是活泥巴。

胶泥要经过反复数十道工序,踩泥,制胚,然后放入方格做成大小相同的方块。

其中踩泥环节最为重要,踩好的泥巴一刀切下去要在切面不能看到一点气泡,否则便视为不合格。

因为有气泡就会影响方块大小,而且烘干后容易开裂。

制好的方块硬泥再交给工匠镌刻,工匠们习惯了枣木梨木,开始对硬泥很不习惯,往往下刀重了。但过了三天,他们很快就上手了,这泥胚刻起来比木头轻松多了,而且速度是木头的数倍。

毕昇又给石小凡献计,工匠按劳计酬。刻的多赚得多,一时间这些工匠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拼命赶工。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南郊窑厂,谁去了那可是一个肥差。

管吃管住,一天两顿,干的。据说还有肉,要命的工钱高的离谱。

一时间满京城都在议论,一听说谁去了南郊窑厂做工,旁人立刻羡慕起来。

雇人是需要花钱的,户部卡着不肯给,为这事,石小凡去了宫中四五趟。

赵祯也接连批示,可户部尚书方刚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