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骑马与砍杀之立马横枪>第一百九十三章 六川河之战 1/3

第一百九十三章六川河之战

汉军步兵是以纵队的形式行军的,在见到敌人之后,这才聚集成了方阵。随后,破碎的地形给向前推进的汉军步兵方阵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让他们花了一定了时间去调整阵型。每个方阵之中,有着三到五面旗帜,旗帜上写着各部的番号。

现代用数字和字母为代表的番号起源于德国,但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番号编制,只是没有现代番号那么详细,也不用数字表示罢了。比如说北军步兵营中部前曲后屯左队右什,可以在表述上一直精确到什伍这个级别。在全民皆兵的古典军事主义帝国时代,中国的军制和军事学曾经发展到空前的地步,并一直延续了许多年,然后才骤然衰弱了下去。

汉朝的军制严密,只要按照操典严格执行,就能够有很强的组织度。这一点,也是汉军战力强大的原因之一。在汉军骑兵被驱逐之后,步兵方阵前进的速度也减慢了下来。中军处号角声响,向全军传递准备接敌的信息。

每个方阵前后六排,每排在百人左右,展开来后足有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米的宽度。每两个步兵方阵之间,还留出了二十到四十米的距离,以供骑兵和轻兵出入。在方阵的重步兵后面,还有着许多的汉军轻兵,这些轻兵穿着轻便的皮甲或者是干脆不着甲,使用盾牌,短矛和环首刀作为近战武器,另外视个人情况还携带有投矛或者是弓弩。

听到后方的号角声之后,前出的数个步兵方阵开始十步一整队,三三两两的轻兵出现在方阵的前方或是边上,准备用弓弩射杀对面的敌人。两翼的骑兵开始纠缠,汉军的轻骑和陈诚麾下的羌胡骑兵开始互相追逐,并用弓弩向着对方射击。

汉军骑兵有不少装备有强弩,可以在马背上射击。三十步内对轻装的骑兵有很大的杀伤力,无论是射中人还是射中马,都有很大的可能让对手直接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若是距离拉近到十步,威力和精度更是惊人。

双方的骑兵都有马蹄铁等装备,因此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互相对射了没一会,便出现了个位数的伤亡。两边的轻骑不断地往来追逐,各有损伤。随后汉军轻骑向后退却,将羌胡骑兵引诱到步兵方阵附近。战阵之中,弓弩齐发,将十数名羌胡骑兵射落下马。

气势汹汹的羌胡骑兵因此而气沮,打马向后撤去。汉军骑兵在重新装填过弩矢后,复又反身杀了回来。两边虽然打得热闹,看上去很是激烈,但是这样你来我往的厮杀,并不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陈诚没去理会两翼的纠缠,在看了一眼左边更远处韩遂军的方向,发现友军还略微占优之后,边放下心来。他直接打马来到了汉军步兵方阵前方百步左右的地方,在这里,大部分的弓弩都是既没有准头,也没有威力的。

但是汉军中有着大黄弩这种强力武器,虽然一般都是放在战车上使用的,但也有单人使用的例子,不过那要使用者十分强壮才行。《史记—李广列传》中就曾经记载了飞将军李广手持大黄弩射杀敌将的事迹。

陈诚对李广用兵打仗的能力是抱有怀疑的态度,却也十分佩服他的武勇。在他想来,即便是在皇甫嵩军中,能够手持大黄弩杀敌的勇士,也应该是不太多的。一百步大约有一百五十米,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射移动靶,就算是李广复生,也不可能百发百中。

他曾经在洛阳城里和北军的射声营打过交道,知道大量装备弓弩的军队能在多远的距离上对自己有威胁。于是命令侍卫亲兵和汉军战阵保持百步的距离,他自己则是继续打吗上前,进入到八十步的范围。

“止步!”

“止步!”

“止步!”

对面传来中下级军官们的呼喝声,梆子声响,弓弩手上前,对着百八十步外的敌人发动齐射。在四周游荡的轻步兵和轻骑兵也用弓弩向着凉州军发动了攻击。密密麻麻的箭矢升起,仿佛是大群的蝗虫骤然腾飞。

陈诚轻提缰绳,咕噜陡然加快了速度,从战阵前一晃而过,将密密麻麻的箭矢落在了后面。汉军向来以强弓硬弩为胜,只是一次试探性的射击,就用掉了数百只箭矢。据说当年李陵率五千之众出塞,共用掉了五十万支箭矢,算下来每人足有一百只。

现在的汉朝虽然国内烽烟四起,但是武备比之武帝时期,并不逊色,一次大战中用掉十几万,几十万只箭矢也是常事。不过汉军虽然射了这么多,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只有零星的几只箭矢射到了侍卫亲军的身上,因为距离的原因也没有能够造成有效伤害。

边上步兵方阵中传来响亮的口号,“上弦!”“上弦!”“上弦!”,弩手坐于地上,将弓臂张开,再放入弩矢。十息,也就是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后,呼喝声再次响起,“前进十步!”“前进十步!”“前进十步!”

八个步兵方阵此起彼伏,像是波浪一般,不断地将战线向前推进。陈诚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就像是昨天一样,敌人的低级军官素质很高,无须后方发布命令,就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军官团,正是他所需要的。

在银川的时候大费周章地开办夜间补习班,扫盲班,补习班,不就是为了提高军队和官僚系统的素质么?素质其实是个好东西,素质教育也是个好词,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三章 六川河之战 1/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