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不负大明不负卿>第795章 最头痛的问题

虽然朱翊镠暂时并未动用一兵一卒只是挟持了万历皇帝,但不得不说也叫“出师”,那就必须“有名”。

否则,即便李太后扶持他,那也是得位不正,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而且,对于王锡爵他们那样明知朱翊镠挟持万历皇帝的大臣而言,这时候倘若只是坐等不管,那就要背上对万历皇帝乃至对大明不忠的罪名。

这自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经王锡爵一提醒,申时行也感觉到了“师出有名”的迫切性。

他稍作沉吟,如是般回道:“据慈圣太后娘娘说,潞王爷取而代之旨在救人救世,无异于`靖难`。”

“此话何解?”王锡爵连忙追问道。

“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慈圣太后娘娘说,潞王爷本心并不想当皇帝,可陛下倒行逆施,全盘否定张先生的改革,倘若照此发展下去,我大明将陷入极度风雨飘摇中,国祚不能延续七十年。为了让更多人不再受那水深火热的煎熬,为了我大明能够继续繁荣昌盛下去,所以潞王爷有心大展宏图做出一番成就,可鉴于他的出身,那只有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否则怀有再大的抱负也没用。”

王锡爵又道:“可大明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国祚不能延续七十年……毕竟都只是预测,也不能作为正当的理由。元辅,你说呢?”

虽然申时行心知肚明王锡爵并没有问错,他的担心很有道理,可也隐隐感觉到,王锡爵还是向着万历皇帝。毕竟如果不是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对着干,王锡爵这时候还闲居在家,十有**不会那么快被启用。

申时行正想着该如何解释,只听余有丁说道:“可京城的人都知道,而且朝中许多大臣也见识过,潞王爷确实拥有神预测的本领。”

许国也附和道:“据说慈圣太后娘娘尤为相信这一点。想当初杭州兵变、泉州兵变,潞王爷都神乎其神地在慈圣太后娘娘面前预测出来了。”

说起这个,申时行也想到一点:李太后还说过,朱翊镠当初预测到了万历皇帝会清算张居正,所以张居正才会选择诈死,试看万历皇帝。

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打算公开张居正依然活在人世的消息。

所以申时行也就忍住了没说。

虽然他看不出余有丁与许国两位的态度,但他们认可朱翊镠拥有神预测的超级本领,无疑可以作为与王锡爵辩护的一个依据。

只听王锡爵喃喃地说道:“我也听说而且相信潞王爷拥有神预测的本领,可拿未曾发生的事作为想取而代之的正当理由,肯定难以让人信服。还有,倘若慈圣太后娘娘真的支持潞王爷,那置陛下于何地?杀了他吗?正所谓忠臣不事二主,而我们这些人又有何脸面说继续效忠于潞王爷呢?”

王锡爵这直白的一问,又问到申时行心坎儿里去了。

身为首辅他不是没想过。

而这也恰是李太后最揪心的问题。

支持万历皇帝,朱翊镠怎么办?将何去何从?支持朱翊镠,万历皇帝怎么办?又何去何从?

倘若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能会兵戎相见。

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当初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不就是兴兵内战了吗?

张居正依然活在人世,李太后也明确指出过,朱翊镠与张居正一方不会放弃武力夺取皇位。

这件事还是可以拿明成祖朱棣来对比说,据《太宗实录》中记载,朱棣攻陷京城后,朱允炆**于皇宫中,这是朱棣一脉的明朝官方对外的说法。而野史认为朱允炆出家为僧了,流传最广的则是他逃到明朝统治不到的海外,朱棣组织庞大的船队让郑和数次下西洋,为的就是搜捕朱允炆。

当然,这也只是野史的说法,可信度似乎,确实不高。

但有一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明朝一大疑案,至今已经六百多年,依然没有证据确凿的定论。

真相究竟是什么谁都无法确定。反正朱棣一杀到南京城,朱允炆的踪迹就没了,生死不知。

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朱允炆哪儿都不去,也不自杀,就坐在皇宫大殿中,朱棣会杀他吗?

朱棣会置朱允炆于何地?

正如朱翊镠倘若真的取而代之,会置万历皇帝于何地?

这不正是王锡爵,包括李太后陈太后最为揪心的问题吗?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不妨可以试想一下,明着朱棣是不会杀朱允炆,因为起初就对天下人说了,不是篡位,是靖难,如果下令诛杀朱允炆,就与之前的人设不符,定然会受到来自朝野的非议与指责。

通常得位不正的皇帝,对自己的名声更为在意。

比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上位后,为了表明兵变的合法性,便大加修饰,给人基本的印象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千方百计整死李世民这个兄弟兼开国大功臣,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正当防卫”。

所以试想,朱允炆若是在群臣的簇拥下坐在龙椅上,将自己完全置于公众视线中,坦然面对朱棣,想必朱棣不敢动他,最多想办法逼他退位(可惜朱允炆似乎没想明白这一点)。

再试想,如果只有朱棣的心腹在场,方便搞“靖难之役”的这帮人封锁消息,那么朱允炆万无生理。

都知道所谓的“靖难”,实质上是叛乱的另一种表达。

朱棣所说的奸臣,具体是指朱允炆的亲信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人大约读书读


状态提示:第795章 最头痛的问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