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刚说完,孙承宗便点头表示赞成:
“是呀!殿下还是在京师监国为好,你运来的粮食正在源源不断往西北运送,殿下不必担心西北灾民。”
……
对于朱慈烺的决定,内阁成员全部反对。
当然他们并不能强行阻止朱慈烺前往陕西,都是建议而已。
朱慈烺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算是有些阅历的,他知道这些阁老都是为了他好。
太子太刚回京师,就不辞劳苦再次远赴陕西,实在太辛苦。
那时都是骑马或者做马车赶路,虽然有小火车但速度也不快。
京师往返陕西一来一回,马不停滴时间至少十几天。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内阁阁老们虽然不能说出口,但朱慈烺也能猜到。
太子在陕西历练一年多,对陕西很熟悉,还能调动陕西军队。
现在皇帝远在海外,太子此时前往陕西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当年唐王率兵进京勤王,被崇祯皇帝直接贬为俗人,压在凤阳多年。
所以为了避嫌,内阁才劝慰朱慈烺安静在京师监国,赈灾还有其他人可以去。
在内阁的提醒下,朱慈烺打消了亲自前往陕西的决定。
“好吧,本宫就听诸位阁老的建议,不过本宫有个要求,希望你们派遣一个清廉正直将官,代表本宫前来陕西赈灾。”
朱慈烺话音未落,孙传庭就点头答应:
“好,这个有兵部派人比较合适,臣感觉李来亨挺合适的,孙大人就让他跑一趟。”
孙承宗微微一笑:
“那好,老臣让李来亨明天一早就去山西,殿下大可放心。”
李来亨
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
永历七年(1653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后人称夔东十三家。
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
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
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
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
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临国公李来亨举家**。
历史上李来亨也是一位抗清民族英雄。
只是朱由检改变了历史进程,在李岩收服陕西甘肃时,投靠大明。
在清剿东掳和蒙元的战斗中表现同样不俗,被封临国公。
让李来亨去赈灾,朱慈烺当然放心,米脂就是李来亨老家,他和李岩又是好朋友。
确定李来亨前往陕西后,朱慈烺又向内阁建议,让李来亨顺便和李岩沟通一下,过段时间从大明西北向南洋移民的事情。
朱慈烺这个建议把内阁几位阁老吓一大跳,他们不懂为何要向南洋移民。
朱慈烺只好耐心和他们解释:
“诸位阁老,大明已经拿下南洋诸岛,并且控制马六甲海峡。
大明如果想长期统治哪里,就必须要向南洋移民,这样能尽快同化那些土着。
这是本宫回来时,父皇特意交待过的,大明不但可以把西北部分百姓迁移到南洋,江南也需要有部分人迁移过去。
大明南方商人他们头脑灵活,能够带动南洋商业发展。
一旦移民完成,大明不但暂时解决了西北干旱问题,也能够加快海外领土本土化进程。”
这些大臣都是非常有能力又对大明忠诚的人,不过他们头脑反应都不快。
在他们看来,大明本土还有很多为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统治南洋。
大学士李长儒好奇问道:
“殿下,南洋有什么好?大明为什么要去占领南洋那些不毛岛屿?”
“不毛岛屿?”
朱慈烺听到李长儒居然说南洋诸岛是不毛之地,他差点笑出声来。
大学士李长儒知识渊博,又写一手好字,可惜没有走出过京城。
朱慈烺淡淡一笑说道:
“阁老,大明北方天寒地冻之时,那时南洋气候相当于我们的夏天。
那里水稻一年可以收成三季,并且产量还比大明高很多。
那里还有很多金矿和银矿,水路交通极度发达。
你想想大明前几年到处都是流民,你再想想辽东和大明各地军饷短缺的程度。
如果放在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没有粮食可以从那里运回来,没有金银可以去那里挖。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还会出现流民吗?还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吗?
给将士们足够的军饷,装备性能良好的火器,东掳还能威胁我大明吗?
可以说,拿下南洋诸岛后,大明粮食和金银短缺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大明江山更是稳如磐石。”
朱慈烺一席话,顿时让在座的阁老都是如梦初醒。
他们都对朱慈烺挑起大拇指:
“殿下英明,大明后继有人呀,此乃我大明之幸!”
这些阁老心里本来只是对皇帝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又对朱慈烺刮目相看。
兵部尚书孙承宗拱手说道:
“殿下,兵部按照陛下指示,已经在大明各地招兵三十五万人。
另外还从南方招收十五万海军,现在他们天天都在训练,随时等待为国出战。”
“还有鲁王朱以海,唐王朱朱聿健等王爷,他们都搬私自招兵买马,人数已经上千之多。”
唐王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招兵买马的事情,朱慈烺知道孙承宗冤枉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