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真是大昏君>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面扩张

尽管明军将在辽东、西南、湄公省、南洋这四个方向扩张,但也有轻重缓急。

相比辽东的苦寒,以及小冰河期的灾害,虽然有黑麦、土豆,可开发起来依然比南面要缓慢得多。

所以,皇帝对于辽东北进的资源投入,是精打细算,不急不徐,稳步推进。

而湄公省的移民和建设开发,却是皇帝寄予厚望的。

随着奢安叛贼的剿灭,湄公省得到了一万强兵的支援,扩张的脚步骤然加快,现在的土地面积比两年前要增加了一倍还多。

云南的明军兵力也在扩充,平叛的一万五千部队进驻滇省,又对滇省原有的军队裁弱留强、严格训练,现在已有三万多强军枕戈待旦,准备收复失土,重复大明的各宣慰使司。

当然,缅甸的东吁王朝将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虽然没有一战灭其国的计划,但使已经衰落的东吁王朝雪上加霜,却是确定的战略目的。

除此之外,海商总会通过招募退伍官兵,以及朝廷派遣军官的训练,在婆罗洲也有了三千多装备齐全的准军队,并聚集了数万华人华侨,算是彻底立稳了脚跟。

有了这些对外征战掠夺的布置,再加上受灾害影响不算大的江南地区,皇帝对于度过大灾害,有着很强的信心。

而说到历史上的小冰河期对于大明的影响,定义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应该更为恰当。

现在也是如此,无论是海外和江南的粮食,以及其他资源,都足以使大明撑过小冰河期的高峰。

但这是理论上的,最终的结果还是考验朝廷的统筹规划,政府的运作效率,官吏的勤勉奉公。

比如:怎样把粮食物资运至灾区赈济灾民,是否能够及时,分配是否公平,这些都是灾害影响是大是小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运输能力、通讯速度等因素,对于抗灾赈济有着相当大的制约。

但制约也是能够解决并克服的,皇帝相信,已经提早布置了好几年,怎么也不会出现历史上的惨景。

“都察院。”皇帝的目光转向毕自肃,见他出班施礼,才沉声吩咐道:“派出官员,监督察查各地方官员,在抗灾赈济中贪渎者、工作不力者严惩不贷。”

“微臣遵旨。”毕自肃躬身答应。

除了都察院,厂卫也不会闲着。这场大灾害不仅考验着皇帝的智慧,大明的国力,亦是对官吏的大浪淘沙。

贪者庸者下,廉者勤者上。不出大事情,平常倒不容易看出谁能力出众,谁庸碌无能。

皇帝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陕西大灾,饥民遍地,上至朝堂,下至地方,自当戮力同心,同克时艰。”

众臣认真地听着,不知道皇帝此话何意,听着好象要捐钱捐物似的。

“朕先拔内帑二十万元赈灾。”皇帝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缓缓说道:“另陕西诸藩今年的俸禄暂停发放,待灾情缓解后再一并补发。”

陕西本是贫瘠之地,可先后却有六位藩王。但就藩西安的秦王已被押入京师圈禁,就藩平凉的安王因无子国除,再加上已移藩河南怀庆府的郑王,现在陕西只剩下三位。

历史上天启七年就藩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皇帝根本不打算放其去给地方增加负担。包括惠王、桂王在内,都在京城窝着呢!推荐阅读//v.///

可即便如此,皇帝借着大灾的借口,还是把陕西的三位藩王停了俸禄。

反正这三位藩王都有家底,不拿俸禄也饿不死。而皇帝还没打算彻底废藩,就是心情不好,收拾一下这三位罢了。

而皇帝对于宗藩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明显,继收回盐利特权外,又把钦赐庄田全部收回,折银发俸。

这样一来,也断了宗藩侵占田地、扰民伤民的根子。敢触犯皇帝,秦王被锁拿圈禁就是下场。

皇帝深知,宗藩造不了反,造反也掀不起风浪。而底层的老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历史上才是大明的掘墓人。

所以,收拾宗藩顶多落个不好的名声,对自己的龙椅却是没什么影响。

而朝堂上的官员,对于宗藩的印象也不好,皇帝要暂扣他们俸禄,也没有谁敢触霉头,为藩王说话。

“退朝!”眼见无人再奏,又接到皇帝的手势,王体乾拉长了声音,宣布朝会的结束。

兵部尚书熊廷弼未出午门,便被宫人唤住,引至乾清宫。

“微臣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熊廷弼进到殿内,施礼叩见。

“熊卿免礼平身。”皇帝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赐座!”

熊廷弼再次叩谢后,才在绣墩上落座。

“讨伐缅甸的准备工作如何了?”皇帝开门见山,直接询问道:“霜降之后能否如期发动?”

云南多瘴疠,尽管有了些预防手段,但千军万马的行动,皇帝还是同意了兵部制定的军事计划,待霜降瘴息后再大举发动。

熊廷弼躬身奏道:“回万岁,兵部左侍郎正在滇省监督,据最新的回报,讨伐行动可按期进行。”

停顿了一下,熊廷弼继续奏道:“滇省各家土司也联系完毕,可出动土兵共计三万余。”

攻打缅甸并不是明军的独自行动,出兵的土司在战后都可获得土地和战利品,这也是皇帝削弱国内土司,并减少明军伤亡人数的手段。

除此之外,皇帝还派人前往暹罗联系,共同攻打缅甸。要知道,暹罗和缅甸是世仇,暹罗又很亲明,是不错的盟友。

集中所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面扩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