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郭嘉真的缺钱,找曹操和荀彧就行,但哪怕是朋友,郭嘉也不想太依赖他们。而且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情欠多了,终究不好。
一念及此,郭嘉瞬间下定了决心。
拓展财路!必须拓展财路!
但是问题来了,具体做什么营生呢?
最好是盈利高、成本低,还不耽误自己时间的。
郭嘉盘坐在浴桶中,左手摸着下巴,眼珠子转得飞快。
泡完药浴,郭嘉就急哄哄进了书房。
自从纸张的造价成本被郭嘉大大降低后,基本上只要吃得起饭的人家都买得起最便宜的纸张。
同时,纸张也远比竹简容易书写,所以纸张尤其受各个阶层人士的欢迎。
郭嘉在纸上笔若龙蛇着。
虽然如今曹操麾下,百姓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和当初的太平盛世还是比不了。真要搞些什么高消费的东西出来,百姓还是消费不起。
既然要从普通百姓身上赚钱,就要考虑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动力了。
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郭嘉打算从“吃”上下手。
馒头、面条、油条、馄饨、饺子!
这些东西既能吃饱,又便宜,在味道上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也不会差,在民间一定能受欢迎!
馒头,传说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
馒头中还可以加点馅,如肉、菜等,便成为了比馒头稍贵些的包子。
面条呢,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
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唐代时,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很频繁,面条和挂面的制作技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也有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意大利的传说。
至于油条,则涉及到了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了。
油条,又称馃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体时期不得考证,但汉朝应该是没有的。
馄饨,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而饺子则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说起饺子,这玩意还是张仲景发明出来的。张仲景发明饺子是药用,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这几样小吃做法简单,成本低廉,纯粹是薄利多销,顺便丰富一下民间美食。
不过麻烦的是,这三样小吃都是需要让面团发酵的,而这个时代搞不到酵母什么的,至少郭嘉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只能让那些面团自然发面,这一来就要耗去不少时间。
馒头、包子、面条、油条、馄饨、饺子,这些小吃放在后世不就是开早饭店吗?
郭嘉笑了笑,摇了摇头。
不过,既然是要开“早饭店”,那怎么能没有豆浆呢?
豆浆的发明可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
相传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但这个时候,豆浆却还没有像后世那般在民间流传,仅仅在某些地区小规模流传罢了。
所以,郭嘉还将麻辣烫的做法写在里面。
麻辣烫起源于岷江之滨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传说是南北朝时期,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从成都到三峡的川江流域,由于水流湍急,纤夫成了必不可少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捡拾一些树枝作干柴生火,舀几瓢江水,一切都就地取材,有菜放菜,没菜就拔些野菜充数,再放入u、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
这种吃法,在后世也是风靡民间的,何况是在这个吃食种类匮乏的年代?
不过,海椒似乎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所以调味品也是郭嘉头疼的地方。
郭嘉问过管家这个时代有什么调味品,这才知道这个时代只有盐、醋、酱、糖、葱、姜、花椒、茱萸、肉酱、鱼子酱、蒜、肉桂、香茅草等。而至于胡椒原产印度,在唐代才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