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天生鬼才郭奉孝>第二百九十七章:经济战

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夺取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

经济战争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双方为破坏、瘫痪或直接打击消灭对方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总和,这种经济战争通常采取军事斗争的形式,因此又称破坏性经济战争。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使用一切手段来增加本国和盟国的经济力量,

说起来,郭嘉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真正目光独到的人,古已有之。

经济战的鼻祖,是春秋时期的管仲。

在管仲的经济战下败下阵来的第一个倒霉蛋,是齐国的近邻鲁国。齐鲁两国的老祖宗,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姜子牙。两国历史渊源深厚,本应睦邻友好,但却一直暗中较劲。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互不相让,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管仲打的,正是这种绢布的主意。他先是建议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掀起一股以穿鲁缟为荣的浪潮。接着他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必须全部从鲁国进口。如此一来,鲁缟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桑,加入织缟大军。看到敌国进入彀中,管仲再下猛药。他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施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几乎全被撂荒。眼看时机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鲁国经济瞬间崩溃,鲁缟大量积压,粮食极度短缺,价格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堆积如山的鲁缟饿肚皮。鲁国山穷水尽,只好向齐国购粮,管仲马上哄抬粮价,鲁国经济雪上加霜。不得已,只能屈从于齐国。

没过多久,管仲又把矛头对准了楚国。楚国强大,是齐国称霸最大的劲敌,也是中原诸国最大的威胁。管仲就建议齐桓公养鹿,营建百里鹿苑,并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同时,以低价出售粮食。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良田大量荒芜。看到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养鹿。这样一来,楚国粮食告急,粮价飙升,楚人无钱买粮。管仲又将粮食遇到南部楚国边境低价贩卖,楚人纷纷逃奔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帅齐、宋、陈、卫等八国联军陈兵楚境,楚国士兵无心恋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媾和。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召陵盟成,齐国霸业达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管仲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

管仲通过经济战,帮助齐国平定肘腋之患,又大破强敌,以“和平”手段,不费一兵一卒便打垮了敌国经济、农业,重创敌国民生,进而影响了敌国的军事。

鲁缟和鹿这样的奢侈品都能用以摧垮鲁、楚两国的经济和农业,更何况是食盐这种生活必需品呢?

若非如今时机不是很好,他都打算将发行新型货币了。

从桓灵二帝开始,五铢钱就不是那么好使了,金子这种本已有些没落的货币重新占据了通用货币的名头。丝绢、布匹、粮食、食盐等物也成了通用货,交易也变回了以物易物。

而后,董卓之乱更是导致物价急剧上升。战乱有一部分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董卓把从洛阳、长安搜刮来的铜人等器物,熔化铸造成无文小钱。这种大小不一、严重减重的不足值、不便行用的小钱一出,就造成物价飞涨,一斛谷竟飞涨至十万钱。

郭嘉有过一个设想,等曹操这一战胜了,曹操拥有的土地将是天下诸侯众最为广袤的。

如果曹军境内能够成功地发行制造工艺较高的新货币,那么天下各地的商贾来曹军境内行商,得到的也只会是新货币,而新货币被他们带回去,积少成多,其他诸侯境内就会出现大量的新货币,通过商贾们的手大量流入民间,从而导致诸侯们的府库中储藏的不值钱的旧货币根本花不出去,百姓手中的旧货币也花不出去,或者要用大量的旧货币才能买得到东西,也就是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诸侯无钱可用,而民生也因同样凋敝。

而通货膨胀,中国古代对于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出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而对于通货膨胀,也只有更改货币这一种速效方法,但前提是大一统。没有大一统的国家,根本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发行的新货币跟破铜烂铁没什么区别。而曹军就不同了,百姓的生活是他们改善的,是他们给百姓带来了希望,百姓虽然可能会犹豫,但大部分百姓终究是信任他们的。至于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有也是也,但没有速效的,没个几十年,根本结局不来这个问题。

所以郭嘉的这个计划,只要解决了发行新货币并获得百姓信任这个开头的问题,后面便是水到渠成,无懈可击了。

当然,这样的计划是有些狠毒,或者说有些不为人子。哪怕李儒、贾诩在这,恐怕也要尊郭嘉一声“毒士”。他们杀人用的是刀,郭嘉“杀”人用的却是钱,而且对自己还没有任何损失,“杀”得却更多。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七章:经济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