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些思路,许秋给模拟实验人员下达了指令:
以现有最优实验条件为基准,优化两种3d-pdi系列电池器件的加工工艺,第一优先级是调控三氧化钼的膜厚,第二优先级是调控氧化锌制备条件,第三优先级是正结构器件的尝试,第四优先级是是引入新型传输层材料(暂时没有材料,处于冻结中)。
“总的来说,这次算的上是阴差阳错,经过连续三天的实操,之前的一闪而逝的灵感没抓到,反而产生新的实验灵感。”许秋自我总结,随后感慨道:
“就是积分消耗有点快啊,每周3000进账,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好在之前有先见之明积攒了不少,暂时还算够用,希望下次权限提升,能够弥补吧。”
……
周三晚上。
因为魏兴思这周四要出国,所以这些天他还是比较忙的,在周一组会后他就基本没怎么管实验室了,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
现在终于准备妥当,空闲下来,便打算和学生们谈谈心,了解下最近的实验进展。
第一个被点名的是吴菲菲,不过她进去218没多久,大约三分钟后,便从办公室里出来了。
“许秋,魏老师找你。”吴菲菲说道,表情看着还挺开心的。
“好。”许秋点头回应,今天的实验已经完成,也没什么事情干,此时正在看文献,试图从中找点灵感出来。
听到魏老师的召唤指令后,许秋当即放下文献,起身前往218,只是他微微诧异排序,一般第二个是段云才对,不过这也不重要就是了。
“实验怎么样?”魏老师坐在办公桌前,身体靠在转椅靠背上,似乎有些疲惫,懒洋洋道。
“这周连续做了三批器件,基于我的三代8系列以及韩嘉莹的二代b4t系列3d-pdi,目前最高效率……”许秋斟酌了一番,像往常一样留了一手,“分别为7.03和6.38,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顺便把魏老师接下来可能问的问题也给回答了。
“7了!”魏兴思眼前一亮,挺直了身子,随后他盯着办公桌上的笔筒,陷入了思索,手指不自觉的开始轻敲桌子。他可不知道许秋藏了一手,如果按照寻常情况考虑,短短三天的时间,器件效率就再次取得突破的几率其实并不大,所以他得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意外的。
过了一会儿,魏兴思突然看向许秋,说道:“没记错的话,pdi体系现在的世界纪录,是8左右吧。”
“是的,目前的最高效率是7.92,”许秋点头回应,随后详细介绍道:
“是去年刚发表的工作,pdi的三聚体和四聚体,湾位通过乙烯基形成稠环连接,给体材料是pce10,那篇文章发表在了am上。”
许秋现在要挑战pdi的效率记录,原记录的文章自然看过很多遍,记得非常清楚,这篇文章还给了他实验灵感,在设计3d-pdi分子时,采用稠环化的灵感来源便是这里。
“有没有信心超越他们?”这是一个疑问句,但硬生生的被魏兴思说成了肯定句。
“我尽力。”许秋没有把话说太满。
“好!”魏兴思微笑颔首,“如果能把器件效率做上去,就可以搞一篇大文章出来。”
魏兴思的心中已经基本有底了,如果是段云说出“我尽力”,不用想,这工作多半要凉,因为段云喜欢吹牛,哪天他不吹了,就说明问题很大;而许秋比较稳重,能说出这话来,就说明他至少有五成以上的把握。
不同人说出同样的话,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魏兴思作为导师,对学生能力、性格〉陌盐眨自认为还是比较准确的。
顿了顿,他继续问道:“对了,trpl的结果怎么样?”
“还可以,之前得到了一个初步结论,3d-pdi分子稠环化,可以显著提高给受体之间的激子拆分能力。”许秋道。
“不错,如果加上偏理论方面的研究,甚至有机会冲击一下nature子刊,nc,或者i.adv.”魏兴思感慨道:
“pdi领域,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nature、e系列的文章了啊。”
许秋嗯了一声,没有多做回应。
实际上,除了早在2001年,pdi作为受体材料首次被应用于有机光伏领域中,发表了一篇《科学》主刊外,pdi系列这些年发表的文章没有一篇和《自然》、《科学》沾边。
那篇《科学》文章中,r.h.friend是其中一个文章作者,他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文章的具体内容是基于pdi受体的有机光伏器件,在490纳米的光照条件下,获得了1.95的光电转换效率。
这在现在只是渣渣一般的成果,效率低就不说了,光照条件还只是单色光,都不是标准太阳光谱下的数据,可在当时算是突破性的进展,这意味着研究者们终于找到富勒烯衍生物的替代品了。
可惜,这么多年来,pdi系列一直不争气,aew(德国应化)这些材料、化学类的顶刊加起来倒是发了十篇以上,可一篇和nature、这样的《自然》小子刊都没有。
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些研究者在一个小圈子里自己玩,却一直出不了圈。
归根结底,非富勒烯受体只是有机光伏大研究领域下的一个细分领域,pdi又是非富勒烯体系中的一个细分领域。
除非能够做到突破细分领域的成绩来,比如突破有机光伏整个领域的光电转换效率总纪录(12),那意义自然不同。
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