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一整天都要准备光源样品,周六要光源测试,周日休息一天,现实中的实验结果要等周一才能拿到了。”
“虽然要拖几天,不过好事多磨嘛,这点寂寞我还是耐得住的。”
“不过,这个工作的定位似乎有点尴尬啊……”
一方面,在许秋的体系打算冲击nc的前提下,她这个体系效率虽然更高,但也没机会上nc了,除非她能在许秋之前抢先投稿,不然文章的上限最高就是as、ees这类的材料、化学顶刊。
另一方面,她手里第二代6系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表征基本齐了,文章都快写出来了,不可能直接放弃第二代分子,直接去写第三代的文章,而一旦她第二代分子的文章发表了,第三代的分子新意就会打很多折扣。
科研同行也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两种分子的相似性,尤其还是同一个课题组的文章。
也就是说,学妹的两个工作很难同时发表两篇顶刊,不过一篇aa之类的弱一区。
当然,如果魏老师是院士,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两篇am都是小意思。
毕竟,学术圈子也是人的圈子,也有所谓“学阀”、“山头”的存在。
“学阀”指的是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所形成的排他势力。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个派系给占据了,比如都是师兄弟的关系,师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进来分一杯羹,就会大受排挤。
国内“学阀”现象的严重程度,大致介于漂亮国和霓虹国之间。
漂亮国科研氛围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数一数二,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好多人都是从国内跑过去就不回来了;
霓虹国呢,因为终身世袭制的制度,以及圈子相对比较小等原因,造就了以各个大学为核心的学阀圈,垄断着霓虹国的各行各业。
“学阀”在发文章这方面的表现,就是挂着大佬的通讯作者,相对容易的发一些顶刊。
不过,期刊公司毕竟主要是国际上的公司,你老板厉害,偶尔搞几篇顶刊,操作一下还成,一直搞也不现实。
至于排挤外来者,不让他们发文章也很难操作,假如一个工作做的确实好,够档次的话,想拦根本拦不住的,期刊公司的编辑也不是傻子,同行评审的时候找几个国外、圈子外的审稿人就是了。
“学阀”带来的主要“好处”,还是科研申请经费这方面,如果背后有人,会顺利不少,比较容易拿到好项目。
此外还有就是升迁,跟对了人的话,随便混一混,就算没什么成果,讲师转个副教授并不难;
或者教授想评个“杰青”、“长江”等帽子,人脉多多少少也是有点用处的,不过能到这种程度,人脉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类似于厅官想往上进步,主要就得靠自己实打实的政绩才行。
……
许秋和韩嘉莹相约早锻、早餐,之后两人来到实验室,一起准备光源样品。
这回的样品数量比较多,有机三人组加起来一共做了接近一百个样品,忙活了一整天才做完,其中学妹的数量最多,有14个体系,42个样品,学姐的其次,有8个体系,24个样品,许秋的反而最少,只有7个体系,21个样品。
周六,三人前往光源,耗费了整整十二个小时零二十分钟,才把所有样品测完,首次把全部十二个小时的时长都用尽,还额外吃了下一组的二十分钟。
好在是白天测试,三人轮换,虽然有些累但还是可以接受,如果通宵测试的话,怕是测完了得休息十几个小时才能回过神来。
在测试的过程中,许秋的样品被安排在第一优先级进行测试,同时他已经把giwaxs数据顺便处理了出来。
结果和之前猜测的结果一致,3d-pdi分子的结晶性在共混薄膜中并不强。
许秋将测试结果放入正文文章中,并按照之前预留的模板补足文字描述部分。
周日,冯盛东老师返回了许秋样品的tarpl也重新测试了一遍,由于测试仪器的不同,新的结果与许秋之前测试结果略有偏差,不过主要结论基本一致,冯盛东老师额外补充了半段描述文字。
许秋把trpl和ta文章的最终草稿版本。
真是一个充实的周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