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第434章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求订阅)

另外一篇am文章,是国外课题组发表的。

他们做的是传统的pce10:pcbm体系,在这个二元基准体系中加了少量的聚合物受体n2200,作为“形貌锁”,构筑了三元体系,最终得到稳定性较好的有机光伏器件。

他们声称:“n2200就像胶水一样把共混薄膜的形貌给锁住了,这篇文章为解决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器件稳定性差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许秋发现,老外吹起自己的工作,也是不会含糊的,还“形貌锁”……

总体来说,这个工作中规中矩吧。

反正许秋看了之后毫无收获,当然也是因为对方的工作和他研究的领域相关性并不高。

组里也有n2200这种材料,但他从来没有用过,段云倒是用过一些。

同时,许秋发现随着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增加,心态也在不断的改变。

刚刚进入科研圈的时候,经常感觉:“哇,这个想法好厉害……啊,这个工作强。”

现在他文章写的多,发的也多了,感觉很多同行的工作也就那样,如果自己想挑刺,总是能从其他人工作中找出问题来的。

另外,这篇文章几个通讯作者的名字,许秋之前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不知道他们是大佬还是无名小卒。

有机光伏领域,国内以及华人研究者中的大佬,许秋基本上都能够叫得出名字,但老外就不一定了。

一方面,是因为老外的名字相对比较难记、难读,除了一些简单的人名,比如mark之类的以外,其他大多数老外的名字。

比如这篇文章中出现的c、ullricherf这些,在许秋看来就是一串乱码。

而如果是国内的研究者或者华人研究者,名字都是汉语拼音,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哪怕不知道对应的中文名怎么写,但也知道怎么发音。

另一方面,可能也和国内研究者在有机光伏领域中文章发的比较多有关系。

文章发的多,就经常能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他们的名字,自然给许秋留下的印象就会深刻不少。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当下国内的科研圈,评判一个科研工作者表现的主流手段,还是看他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

在这样大环境的裹挟下,个体想要逆势而为,比如说我只发精品文章,比如说我的每个工作都要仔细打磨,是一件非常吃力而且不讨好的事情。

选择“三年磨一剑,剑出必杀人(必发c)”的这种研究者,大概率会在磨剑的中途把剑给磨断了。

如果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佬级研究者,剑断了也就断了,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而对于青椒学者,尤其是签订过非升即走协议的研究者来说,这一断,断送的就是整个科研生涯。

因此,也有不少人会选择“水文章一时爽,一直水文章一直爽”,只要文章的数量而不要文章的质量,毕竟要数量容易,要质量难嘛。

他们把科研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工作,一门生意,虽然无限水文章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无意义的浪费,但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些研究者选择了“数量和质量我都要”,他们不排斥水文章,但也努力追逐着精品工作。

像魏兴思组里的情况就最接近于这一种,这或许也是对于个体来说最“正确”的选择了吧。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虽然现行学术圈里的主流观念还是按照i文章去评估一个人的科研水平,但其实这些年科研圈里也有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出现。

他们表示:“我们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科研水平评估方法,不让i论文绑架研究者。”

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声音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亮。

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教育部官员,或者一些“杰青”、“长江”、院士大佬提出类似的倡议。

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或许在将来学术圈的评判制度真的会有所改变也说不定。

但新制度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许秋是真的想象不出来。

学校、院系内部进行评选?

显然不合适,因为同一所高校内部不会有太多研究领域重复的研究者,也就是说系里的老师们彼此之间的研究领域大多都不相同,他们彼此之间很难客观的评论其他人工作的好坏。

比如,对于有机光伏领域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明白许秋开发的idic-4f材料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3,同时还能制备大尺寸、厚膜的器件,是一件多么意义重大的事情。

而放在外面,想让其他人领域的人明白这一点,就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进行举例说明。

那么定期组织同行一起开会,搞一个“华山论剑”,一起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

听起来很合理,都是同行聚在一起,比较容易一分高下,也能听懂彼此之间都干了什么。

不过这样做太麻烦了,大家都是日理万“机”的研究者,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

像一些研究者比较少的冷门领域还好,组织起来不难,而像一些热门领域,加起来五六十号人、上百人,这种规模的会议,每个人都讲一讲,不得开一个星期、半个月。

每年开个两次这样的会议,一个月时间就啥都不用干了。

虽然想象不出来新制度的呈现方式,但为什么现在舆论发生了转变,许秋倒是大概能想明白。

简而言之,之前的方针过时了。

任何政策


状态提示:第434章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