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战神沐英>第四十三章 鄱阳湖大战二 泾江口阻击战 上
p>饶州是胡大海、蓝玉、李文忠等人的退路,也是洪都的侧翼,必须守住。

沐英到了宜城后,召集了缪永安等水师将领议事,缪永安将军是如玉的伯父,所以在此次议事会议中,是很支持沐英的,尤其是沐英受马夫人的委托,其他将军们再不服气,也不敢造次一二。

沐英在议事中分析,陈友谅会集中兵力,沿长江攻击,再次侵犯应天,为了阻止陈友谅的水师,决定从泾江口至宜城,设置不少于十道的阻击阵地进行防御,命令如下:

第一、派出水师士兵沿途收集大型木船回来;

第二、派出步兵沿途砍伐木料,准备搭设水上工事;同时搬运石头,准备沉船;

第三、巢湖水师一部协同守住阵地;另一部隐入宜城内河,随时准备出击。

第四、赵猛率中军营二万将士于长江北岸,协同阻击;顾德强率二万军士于长江南岸,协同阻击;重弩营与江面工事上布下重弩,阻击敌军;

第五、王顺的一万精骑,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

布置完成后,第一道阻击点上,十艘满载大石头的木船,被水师牵引到了指定的江面上,水军们下水凿船,当木船沉入水中,只露出顶部的木帆杆时,士兵们将一根根的大松木横在水面上,用大铁条栅住,形成了一个个的水上栈道。

好在秋汛已过,水面上纵横交错的木料,将木栈道层层固定。前面三道木栅栏,是阻拦敌船撞击用的,第四道开始,分成四层,下两层是重弩兵的射击点,上两层则是轻弓弩兵的羽箭射击点。

两岸江堤上,也是几道弩箭阵地,以及步兵阵地。沐英下令,收集大量的热油及棉布条,作为火攻用。

沐英在第一道江面阻击点,布置了重弩一百架,每架重弩配备了一百支弩箭;配备了五千弓箭手,两万步兵,呈梯次配合。

第一道阻击点在三天后完成,在下游十里,又开始了建造第二道阻击点,第二道阻击点完成时,陈友谅的前锋舰队共五万人,分乘百来艘楼舰,来到了泾江口。

沐英命令后边大军,由老丈人缪永忠将军指挥,继续建造地三道防线、第四道防线...................直至第十道防线。

陈军前锋大将俞国兴、陈龙,到了泾江口后,发现江面被守军设置了障碍,并配备了大量的守军后,便于两里外下锚停止了前行。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先派五艘楼船成品字形,向栅栏冲撞而来。

前面的那艘战舰,在百丈远就开始加速,携带着江水的流速的楼舰,撞在了第一道栅栏上,将第一道栅栏撞开,第二道栅栏阻止住了楼舰的前进,但是,楼舰的前舱被栅栏上的铁器,撞出了一个大洞,江水瞬间涌入船体内,船体开始倾斜。

第二艘、第三艘战舰,不知道前面战舰已经进水了,跟着也撞向了第一道栅栏,随即又撞向第二道栅栏,第二道栅栏随即撞开,这两艘战舰随后也被撞出了大洞。

船上的信号兵打出来求救的信号,第四艘、第五艘战舰放慢速度,靠近前三艘战舰,这时,江面上发出了羽箭射出的声音,紧接着两岸也开始射出了羽箭,三艘快要沉没的舰船上的士兵,拼命向后两艘舰船上爬去,但大多被箭射中,落入了江中。

后两艘舰船也被大型弩弓射中了指挥塔,两间迅速后退,抛弃了救援,返回了舰队中。

沐英命令士兵,继续射杀从舰仓里爬出来的士兵,同时命令步兵抢修栅栏,防止敌军再次进攻。

没多会,三艘敌船沉入了江中,船上的士兵不是被淹死,就是被箭射杀。

陈军先锋旗舰上,俞国兴、陈龙听了逃回来都尉的禀报,眉头紧锁,两人沉默了一会,咬了咬牙,命令五艘舰船同时撞击。

不一会信号兵打出了信号,敌营中五船同出,在江面上一字摆开,同时向守军加速撞击而来。眼看就要撞上栅栏,突然中间的三艘舰船底部,与搁浅的船撞上了,撞击后的三艘舰船开始在江中打横,然后与其它两船相撞,在江中相互挨在了一起,两岸及江中射出了密密麻麻的弩箭,弩箭上带着点燃的沾油的布条,弩箭牢牢的定在船体上,火光开始蔓延,敌船相互纠缠在一起,无法撤离,只得眼睁睁的看着火势蔓延开来。

敌船上的士兵下饺子似的往江水里跳,弓箭手们开始瞄着水面上的士兵射击,江面上的水都被血染红了,一股脑冲向下游,也有敌兵被水冲至后面的栈楼下,紧紧地抱住木杆,然后被守军拉上来,成了俘虏。

看着五艘楼舰慢慢的下沉了,俞国兴、陈龙脸色阴沉如水,妈的,还没怎样,就失去了八艘舰船,几千士兵就完蛋了。

俞国兴手一挥,放出小船,让士兵上岸,从江堤上进攻。于是各大楼舰,慢慢的放下小木船,将士兵一船一船的运上了南岸。

对面的沐英,一看陈军想从江堤上进攻,冷笑一声:“找死!”然后命令南岸的大军准备迎敌。

陈龙上了南岸江堤,从舰船上下到南岸大堤的士兵,慢慢的聚集了差不多两万人,陈龙整理好队形后,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同时俞国兴也下令,水面上十艘舰船开始想栅栏进攻。

彭泽一带的地形,全是沼泽,农民在沼泽里种着水稻,长江边除了江堤一带十几丈的地带是硬地外,剩下的都是水稻地,地里的淤泥,深则齐腰,浅则至大腿,农人种地只能在里面慢慢的挪动,打仗冲锋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鄱阳湖大战二 泾江口阻击战 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