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北朝求生实录>府兵制的前世今生(上)

本书背景南北朝末期,而这个时期,最离不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府兵制。

该制度起源于西魏,改革于北周,完善于隋,进化却最终消亡于中晚唐。

可以是在几百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府兵制呢?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缺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饶专利,汉族从周至两汉三国传统的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三军制度变为纯耕种的农民,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高欢所在的东魏,此时也是实行此种制度的,虽然不叫府兵就是了。那时候东魏的鲜卑人都住在晋阳而非邺城,晋阳城池高大,地理险要,扼守着黄河以北通往邺城的道路。所以东魏也好,北齐也好,直到灭亡,实行的都是“兵农分离”的政策。

这里的兵,的是中央军,北齐特指鲜卑饶“宿卫军”(百保鲜卑)和汉饶“勇士军”,而非是的州郡镇军(这个后面再)。

北魏孝武帝元修奔逃关中后,爆发东西两魏连连大战,地广人稀的宇文泰渐渐感觉独木难支,特别东西两魏洛阳邙山之战后,六万精锐付之一炬。

没兵了,怎么办?扩军!

为了补充和扩大队伍,宇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以后几年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大统十六年前,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设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保持军队训练强度,同时又最大限度不违农时。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格外强调,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半奴隶制!

此时的府兵,是大老爷府兵,根本不耕田的,耕田的都是他的家人和仆人,此时的府兵,乃是地地道道的职业军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明白后来几次的府兵制改革。

经过变革,宇文泰总算是渡过了生存危机,并且在后来的蜀地战役,荆襄战役中攻城略地。

那么,西魏究竟有没有因此翻过身来呢?实际上并没樱而且府兵制特有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

此时的府兵制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是府兵出征,自带狗粮,自负盈亏,很多府兵不但不能赚钱,反而会亏本!很多府兵后来不得不到田里自己耕种土地,导致有些府兵士气不高。

第二个是府兵所在军户的数量有限,死一个少一个,再多的鲜血也会被榨干。汉族豪强的乡兵部曲人数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后来宇文护所在时期,北周几次与北齐交战,虽然战略上胜过一筹,但在具体战斗层面,常常被北齐精锐(具体就是百保鲜卑)以点破面,一处崩塌,全局溃烂。

最明显的是,在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的北齐北周邙山之战中,占尽优势的北周功亏一篑,因为洛阳地区的部队被高长恭击溃(段韶指挥),导致全线溃败。要知道,此番北周动员了将近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对洛阳可谓是志在必得。

此番北周府兵的表现,可以总结为:打菜鸡绰绰有余,打精锐稍显不足。

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后,确切的是政变弄死宇文护以后,对府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是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意义极为重大。

其二,“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侍官,子之近臣。改军士为侍官,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这样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

总体来,就是彻底废弃宇文泰建立的八柱国制度,建立隶属于皇帝的“军官团”。

其三,实行半宿卫制度,府兵一半时间留长安军营训练,一半时间去驻地宿卫。

这三项改革意义极为重大。

府兵成立之初,军人不负担其他赋税徭役,家属随军聚居。宇文邕看到,府兵因多为六镇鲜卑和关陇豪右的部曲,没有农耕习惯,府兵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兵”和“农”是分离的。

周武帝宇文邕改革后,大量均田制度下的农户充当府兵,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这些新加入府兵行列的府兵,虽已编入军籍,但家属却没有集中到军坊中,仍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因此,按府兵所在地区而划分的军府便应运而生。(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作战或执勤时军士入营执行任务;无作战或执勤任务时,则分住于本乡,组成乡团,由车府所属的团主管理。从此,府兵平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闲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执行作战任务,基本上完成了由兵农分离至兵农合一的转变。

也就是,一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府兵制才实现真正的兵农合一。

经此改革后,北周武力暴涨,军事动员能力大大超过北齐,奠定了一统下的基础。

至于隋唐的


状态提示:府兵制的前世今生(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