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玄幻奇幻>大唐之极品皇帝>第772章 对付世家大族

“就是将世家大族绑在我们的战车上了?”

李泰说道。

“没错!”

李恪点头道。

他见李佑和李承乾还是没有太明白,于是开口解释道,“士族永远是士族,他们看中的只有利益,可是目前他们在大唐的利益已经饱和了,想要再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就得寻求新的利益体,而你们对外战争,建立自己王国,就是他们的目标,只要你们能控制好这个利益的度,你们就能控制好他们,让他们为你们所用了。”

关于世家大族在大唐的影响以及根深蒂固是显而易见的。

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分别是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

他们被合称五姓七家"。

他们在大唐时期是最讲求身份的,而所谓世家大族,往往在大唐是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太原王氏”的始祖是秦将王翦,王翦和王贲父子分军伐灭五国,一门两侯,荣宠终身,其孙王离亦为长城军团副将,执掌军权。

而他们的子孙就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最顶级世族,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

“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将李信,李信轻敌率军伐楚大败,秦始皇不加诛戮,后又再次起用李信为王贲副将,从攻灭燕齐,才有世代将门、人才辈出的“陇西李氏”,后为另一最顶级世族,五姓七望之一。

甚至就目前现在的大唐皇室,也同样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子孙。

而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

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

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

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

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

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

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

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

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

翟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

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

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

大唐初年,李世民在位是打击山东士族,因此范阳卢氏暂时沉寂,一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

而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

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由此可见,大唐的这几大世家的地位和声望有多高。

而李恪之所以让李承乾、李泰和李佑跟这几大世家合作,其目的就是将这几大世家牵扯到对外族的战争上,以至于削弱他们在大唐的影响力,降低他们在大唐的深望和地位。

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让几大世家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尝到甜头,之后让他们将精力放在度外扩张上,而不是紧盯着大唐的朝堂上。

几大世家的势力遍及大唐军政财民等方面。

要是让几大世家能够尝到对外扩张的甜头,今后对大唐向外运兵有极大大好处


状态提示:第772章 对付世家大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