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隋末之万钧之势>第383章岑文本的“麻烦”

就在姜万钧和长孙皇后两人说着话的时候,岑文本的府上来了几位客人。

随着萧贞倒台,刘洎与江南的官员断了往来,他可不想被当枪使。

萧贞就是因为太急了,所以才会被人利用,结果高估了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最终被打发到伊吾养马去了。

这还是魏征没有发力的缘故,否则就不是“贬”,而是“流”了。

刘洎能够明白江南官员在担心什么,他们既没有从龍之功,又未对大宁做出多大的贡献。之所以能够被留在任上,很多都是靠祖上荫佑和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但仅靠这些,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却有些难了。眼看着其他官员一个个加官进爵,封妻荫子,他们心里又是着急,又是恐惧。

所以便想着,结成一个利益集体,相互扶持,对抗来自大宁新兴势力的威胁。

在他们想来,只要他们拧成一股绳,不允许其他人插手江南的事务,最后皇上也只能妥协,用保证他们的利益的方式,换取他们的支持。

一开始他们的确成功了,内阁数次想要对江南官员系统进行整合,但在萧贞的带领下,他们顶住了内阁的压力,最后还是萧瑀出面当和事佬,才将事情圆满解决。

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天下大旱,大宁急需江南的稳定以保证粮食供应。旱情缓解之后,他们的筹码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尤其在皇上准备攻打洛阳的时候,任何人敢从作梗,都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萧贞等人,一夜之间便被碾碎了。

等到大宁收复了洛阳,这下轮到江南的官员开始担心起皇上秋后算账了。

刘洎不见他们,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岑文本。

毕竟皇上当初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岑文本摆在了和李纲,李靖同等的高度。

他们现在不找岑文本,还能找谁?

岑文本低着头,听着下头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诉说”,心情非常不好。

一个个都是为了那点蝇头苟利,不为国,不为民,不为君,只为了自己。

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说不与民争利的;有说圣上应亲贤臣远小人的……

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其实总结起来一句话,他们不希望朝廷损害地方豪强的利益。

朝廷的税收他们愿意交,甚至愿意多交,但最后谁来承担这些赋税,朝廷不能干预。

其实意思就是他们会将赋税转嫁到百姓们身上,他们自己不仅分文不出,还能从中上下其手贪墨一部分。

历朝历代都有人这干,哪怕传说中“苛政猛于虎”的秦朝,国家制定的赋税标准也没有那么严苛,可到了下边就不一样了,你涨一点,他涨一点,最后江山都被压垮了。

秦时如此,两汉亦是如此,一直到前隋,这个顽疾从没有根除过。

大宁搞摊丁入亩,按地亩收税,之所以能够推行下去,一开始靠的是手上的武力,后来靠的是经济政策。那些经济政策带来的收益,足以填补地方豪强的损失,甚至还多有盈余。

正是胡萝卜加大棒,驯服了那些豪强。

但江南并入大宁比较晚,起步也晚了许多,再加上人性的贪婪,所以他们对现状不是很满意。

岑文本一开始还安静的听着,可当这些人开始指摘抡才大典对他们不公平的时候,岑文本再也忍不住了。

“丢人啊!你们说,丢不丢人?”岑文本放下茶碗,视线越过众人看向了窗外。

“你们口中大义凛然,但所求的却不过是‘权’、‘财’二字。

圣人的教诲,就是让你们用来争名夺利的?

你们觉得科举有违圣人之道,可我在你们身上没有看到半点‘圣贤’该有的品质。

轮才大典的目的是选才任能,江南士子若认为比别人强,为何不能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非要通过举荐出仕?”岑文本早就知道这里边有问题,却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复杂。

之前其他各郡县在组织初试的时候,江南在观望,虽然不得已也搞了一场考试,但规模很小,最关键的是,江南士子几乎全都拒绝参加考试。

现在第二次抡才大典已经开始筹备了,江南这边恐怕连名额都凑不齐。而且那些士子因为没有参加初试,肯定会被复试拒之门外。

如此一来问题就更麻烦了,皇上对于举荐而来贤才,扣下了没有回复。这也就意味着,江南士子短时间内想出仕的路被堵上了。又因为来不及参加这一次抡才大典,所以至少要等三年以上。

但影响却不止三年,因为很多士子无法参加这一次的抡才大典,这一次江南的成绩肯定不会太好,不可能为一下次分配名额的时候争取到“流动名额”。

一步慢,步步慢啊!

这还是不考虑皇上那边的态度,一旦恶了皇上,他们这些人就是江南的罪人。

“圣上也不能不考虑我们江南三千士子的态度吧?”有人不服气道。

“所以你觉得陛下是可以威胁的?”岑文本真想把茶碗摔到对方的脸上。

“别说三千士子,不久前洛阳那里还有李唐三十万大军呢!洛阳城内的士子名流又有多少?如今还不是死走逃亡伤,敢站在陛下的对立面,三千士子也好,三万士子也罢,对待敌人,陛下绝对不会心慈手软……”岑文本有一种预感,这件事一定会引起一场大地震。

“景仁,有那么严重吗?大不了我们回去立刻组织大考,反正距


状态提示:第383章岑文本的“麻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