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第1830章 平衡结束

第1830章平衡结束

“叮,第五人,元行钦,统帅81,武力104,智力71,政治59。

植入身份:拓跋魏宗室猛将。

携带:单廷珪、夏鲁奇、夏书湮、花蕊夫人、高顺励、高思祥、潘崇彻、石重贵,杜重威,皇甫遇、林仁肇,王晏球,康延孝、张承业,安金全,安全信、周娥皇、小周后。”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这一位也是那一个时代的猛人了!

在演义之中,五代十国的猛人确实是层出不穷,不过,演义毕竟是演义,是很多夸张化的效果,很多人在真正的历史之中并不起眼。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演义和历史之中同样都勇猛的人,夏鲁奇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演义之中,是著名的金枪老祖,而在历史之中,是闻名天下的百人斩。夏鲁奇的一段故事,就和元行钦有关。

夏鲁奇随大将周德威进攻幽州,与骁将单廷珪,元行钦对战,打的难分难解,双方将士都放下手中兵器观看。史书记载,“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珪,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十皆释兵纵观。”

晋军大将李嗣源正攻伐山北,与元行钦在广边军相遇。两人八次交战,李嗣源七次射中元行钦,但是元行钦都拔箭力战,也射中李嗣源的大腿,最后不支请降。李嗣源赞赏道:“真是个壮士啊!“将他收为养子。此后,元行钦随李嗣源征战,多次生擒敌将,名震军中。

晋王李存勖平定河北,挑选骁将安置在自己麾下,并索要元行钦。李嗣源无奈,只得将元行钦送给李存勖。李存勖任命元行钦为散员都部署,赐姓名为李绍荣。李存勖生性好战,经常亲自冲锋陷阵,元行钦都随身护卫。

李存勖在潘张战败,被梁军包围,形势危急。这时,元行钦望见晋王旗帜,单马驰来,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将李存勖救出。

“叮,第六人,赵昚,统帅52,武力84,智力88,政治97,魅力90。

植入身份:赵匡胤幼子。

携带:姚宝、姚麟、姚兕、姚兴、姚雄、姚古、折彦质、折可求、种师中、种师道、种世衡、种谔、折可适、折克行、折可存、折继闵。”

南宋第二位皇帝,也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不过,虽然是南宋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评价可在作为南宋开国皇帝的赵构之上。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

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赵昚碰上了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

“叮,第七人,张轨,统帅95,武力75,智力90,政治93,魅力91。

植入身份:徐州寒门,伊尹为赵匡胤举荐的人才。

携带:宋配、阴充、泛瑗、阴澹、谢艾、张寔、张茂、索苞、索泮。”

西晋末年,北方整体荒乱,政权多为胡人所建。在这一片胡人建立的野蛮血腥政权中,有一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前凉,文明安定,独树一帜。

前凉是318年-376年,如果从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开始算,则是301年-376年。

前凉之所以独树一帜,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第一,前凉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同时治理文明,不血腥。中原相继被前赵、后赵霸占,西晋中原子民除了逃往江南,凉州也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避难所。

第二,前凉开国之君张轨在乱世中虽然占据一方,但忠于朝廷,一直坚定支持西晋中央朝廷,派兵护卫朝廷,向朝廷输送财物。是著名的忠臣。314年,张轨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武公。

在西晋灭亡的316年,他的儿子张寔还曾派兵救援西晋。后东晋南渡,北方混乱。才慢慢称王,后来隔绝已经许久才称帝。

第四,前凉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

前凉都城姑臧与洛阳、建康并称南北朝时期的三大文化中心。前凉在乱世中保持安定,保境安民,保障了文化的传承发展。

陈寅恪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叮,平衡最后一人,史天泽,统帅96,武力101,智力88,政治94。

植入身份:元蒙汉系将领,忽必烈心腹。

携带:史秉直、史天倪、史天安、史格、张珪、张荣实、朱国宝、解诚、李庭、张禧、董俊、董文炳、张弘范、董士元、董士选。”

提及满清我们都知道有吴三桂,范文程,洪承畴三个主要汉臣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元朝也有这样的汉臣,也就是张柔、张弘范、张珪与史天泽。

<

状态提示:第1830章 平衡结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