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抢救大明朝>第169章初见煌言尝试拉拢

七月二十九日,鲁王派人把批复赵信的诏书,快马加鞭送到萧山行营。百度搜索,更多好看免费。

赵信看完鲁王批复的诏书,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当即命王震掌管萧山行营,胡觉掌管行营直属兵马,张青负责行营政务。

这次替鲁王传旨的是个年轻文士,他的脸很瘦,但身材健硕,竟然骑马而来,和一般文士大不同。

赵信只看年轻文士上下马的几个动作,知道这个人的骑术不差,江南并非北方,百姓多善驾舟,不善骑马,赵信看他在马上的姿态气宇轩昂,打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除了骑马,你还会射箭吗?”

“下官张煌言,字玄著,拜见吴国公!”年轻文士朝赵信躬身一礼,然后谦虚回答:“下官自幼喜欢骑马射箭,所以略通骑术、箭术!”

张煌言?

原来如此!

年轻文士如果叫张煌言,那他文武双全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在南明朝廷官至兵部尚书,曾率义军三入长江,收复芜湖,并配合郑成功攻打南京,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是个值得敬佩的南明儒将和民族英雄。

“文能中举,武能骑马射箭,玄著你这是文武双全啊!”赵信笑着将张煌言扶起:“你很不错,本官看好你!”

张煌言因为才华出众,平日里有些自视甚高,一般的吹捧,他可从来不放在心上。

不过,这吹捧的话语出自赵信之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毕竟,赵信可是在大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大英雄。百度搜索,更多好看免费。

张煌言得到赵信的礼遇和认可,姿态变得更加谦恭起来:“谢吴国公看重,下官定以吴国公为榜样,誓死抗击清虏,努力为大明效力!”

赵信笑着点点头,心中暗想若是有机会,倒是可以设法将张煌言收入麾下。

八月一日,水军游击刘裕带着二十条大船到达临山卫,赵信领着徐广、章洪、张煌言等人,以及一千护送兵马登上战船,乘风破浪往崇明岛驶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赵信只有远离浙东,才能真正看出各人的真实态度,也只有真正摸清各人的底细,赵信才能让浙东不会因为唐鲁之争出乱子。

浙东是赵信保住的,既不属于鲁王,也不属于唐王。

雨过天晴后,平静下来的大海很迷人,浪花围着大船欢乐的嬉笑,战船像被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前后簇拥。

赵信与张煌言站在船头。

经过这几年的锻炼,赵信不管坐多久的船都不会晕船了,但对大海,赵信还是有一种本能的畏惧。

实际上,不止是赵信,浙闽各地无论是出海捕鱼的渔夫还是远航经商的海商,对大海愈熟悉,心中的畏惧和恭敬愈重。

张煌言悄悄打量着赵信,他听过赵信很多传闻,但还是首次和赵信近距离接触。

民间传言说赵信是卢象升的学生,行事以老师卢象升为榜样,乃是一心为国的大忠臣。

不过,朝堂中有人说赵信横行霸道,把浙东各个府县的田赋、粮食全控制在手中,架空了鲁王的内阁。

张煌言之前没接触过赵信,但对一直在宁波府城主事的张青很熟悉,张青行事精细霸道,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倚仗宁绍军的背景在浙东各地说一不二,各地的银子和粮食晚一天送到,他说话就会很不客气,甚至闹到几个阁臣面前。

各县县令、主薄见了张青就像老鼠见了猫,押送物资都要仔仔细细核实,不敢出一点差错。

张煌言原本以为有这样的下属,赵信这个主官必然也是跋扈严厉,从弘光朝起,大明文臣对武人的印象多半如此。

可从七月二十九日的初次见面,到这几天的船上相处,张煌言发现赵信待人很和善,即使对驾船的船夫也是和颜悦色。

“吴国公赵信很会收拢人心!”这是张煌言对赵信的初评价。

就在张煌言胡思乱想之际,赵信转头望向张煌言,半带着玩笑地问道:“玄著,你既会骑射,那可愿在军中效力?”

张煌言想都没想,便是答道:“下官愿意上阵杀清虏。”

张煌言比赵信年轻七八岁,身份地位也差别巨大,这种差别不仅仅是官职爵位,声望和影响力也是天壤地别,无论鲁王小朝廷对赵信的看法如何,但确确实实是赵信一手撑起了浙东的这片天。

赵信对张煌言的回答很满意,语重心长地说道:“玄著,江南是赋税重地,清虏绝不会轻易放弃,只靠浙东苦苦支撑,不是长久之计。”

“本官准备在崇明岛设立行营,通过威慑松江、苏州、常州等府来牵制更多的清虏兵力,从而减轻杭州一线的压力。”

“据本官所知,皖南地区现在也是义军四起,可惜的是,他们多是各自为战,很容易被清虏各个击破。”

赵信伸手在空中划了弧形,继续说道:“皖南的义军力量如果能得到整合,那我们就可以对江南的清虏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

不仅是因为张煌言历史上取得的成就,还因为卢象升给赵信留下来的印象,赵信对练过武艺外看重,所以,即便张煌言年纪轻轻,即便和张煌言才相识不久,赵信也愿意对张煌言讲讲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鲁王小朝廷的文臣离战场太远了,要么只知道限制武将的权力,要么只知道讨好手握重兵的军镇。

义军当中多是屠狗辈,只有能放**段和他们打成一


状态提示:第169章初见煌言尝试拉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