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149章战争中学习战争

第149章 战争中学习战争

“禀报主公,渭水河北左冯翊高陵县方向,距我军大营约一百二十里,发现大股兵马正向长安方向行进,看旗帜是西凉军!”

“什么?”众将闻听斥候所言,纷纷大惊。

周易仍尽量保持冷静,追问:“有多少人马?”

斥候回答:“人数粗略估计不下三千,而且全都是骑兵!”

“你所探属实?”

“属下所见,千真万确!”

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周易慢慢坐回了椅子里。

看来,被派往河东的李傕旧部,不管什么原因,已经从河东返回,并取道左冯翊,奔长安而来了。

保守估计,他们两天后就可以抵达长安东北,渡过渭水河,迫使己方在河畔阻击。与此同时,郭汜军从城内涌出,先封住灞桥通路,继而两面夹击……

周易看向地图,仔细观察了地形,只得到四个字:

瓮中捉鳖。

似乎败局已经不可避免了。

周易暗自感叹:自己终究是纸上谈兵,真正的硬仗大仗打得太少了,有也是靠着装备优势或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打赢的。

如果孙破虏在世,过来帮我指挥一下就好了。

虽说从老百姓到军人间的距离是可以迅速消灭的,但这只是说入门不难,若想精通纯熟,极为不易。

然而军事的规律,终究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应。

那么军事的规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以最小的损失消灭最多的敌人,取得最大的优势,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那在数量不及敌人的情况下,应当如何?

《孙子》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已知己方现有的、在剔除了伤病号之后的可用战斗人员,共计八千;敌方郭汜军城内守军不少于三万,渭水河北还有三千敌军。

这仅仅是人数上的计算,如果把武器装备、步骑兵的差距也纳入考量,就不仅仅是几千人对碰这么简单。

假设以最中庸的中低等炮灰,即阵盾士和持戟士的战力为一单位。

环刀士等刀兵只有零点几,不同等级的弓弩手可由一点五到三不等。

火绳铳可达五(参考自鸟山明作品)。骑兵最高可达十。

而火炮则有惊人的二十甚至五十,不过一门炮需要八到十名炮兵操作,高额的战力其实是一群人累加。

按照以上算法,周军的实际战力,其实可以达到四万。

郭汜军则有六到七万;渭水河北的李傕旧部,全骑兵的情况下,应当可以达到一万五乃至两万。

如果再考虑到兵种克制问题,就更复杂了。

在此只用相对来说更简单的算法。

这样一来,至少在纸面上就清楚了:

周军不能轻易分兵,一旦分兵,两头都无法保证可以战胜敌人。若想获胜,就只有一个办法,集中兵力,逐个击破。

而且必须先击破更弱的一头,才有把握挟胜势再击破更强的一头。

否则主力被郭汜军拖住,迟迟不能决出胜负,背后西凉骑兵渡完河,一轮冲锋,势必挡不住。

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打了,退兵回老家,那日后何时还有机会西进,可就难说咯。

所以不能退,必须要打,还必须要打赢!

周易顿时恢复了信心,脸上神采,光芒四射。

他即刻开始安排作战计划:“众将听令——”

“在!”

“尔等即刻传告各部,向北一里,在渭水南岸重新扎营。此外,陆政——”

“末将在!”

“将火炮装车,全部布置在渭水南岸,于地势较高处布设阵地。其余火器部队,同样在河岸布置防马栅。”

“明白!”

“别的等明天再安排,所有人,立即行动!”

“喏!”

兴平元年腊月初一,渭水河早已冰封。

周军迁营至南岸,八门黄铜火炮分别竖立在四处高地。这几只金属巨兽张开大口,随时准备吐出火舌,吞噬敌人的生命。

唯一比较尴尬的就是,实心炮弹所剩无几,最多可以维持三轮远距离炮击,剩下来的就只能随便塞点什么生活垃圾当超大号散弹枪用了。

不过周易认为三轮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不追求用火炮对西凉骑兵造成多大直接的杀伤,而是要造成极大的间接杀伤。

至于火器部队的防马栅也已经布置完毕,只待敌人到来。

当天未初一刻,渭水北岸发现西凉军旗帜。

三千西凉骑兵,为战马马蹄包裹上麻布,随之由冰面开始渡河。

炮兵已经装填完毕,静候主帅指令。

周易没有着急,而是静等敌军半数过河,在河滩整顿队形,剩余半数仍在冰面上时,才让从钱挥动令旗,发出指令。

陆政看见发射命令,随即用棉花塞住耳朵,高喊开火。

火炮轰鸣,渭河河面溅起大块的碎冰,锋利的冰片甚至割破了某些倒霉蛋的喉咙。

一时间人乱马惊,更有人不慎坠入冰窟,被冰面下的河水吞没。

第二轮炮击紧随而来,冰面上被砸出更多的窟窿,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裂纹。

西凉骑兵不知所措,但丰富的战斗经验让他们很快冷静下来,一个个奋力打马,尽可能以最快速度冲到对岸。

然而冰面太滑,欲速则不达,他们越是想尽快上岸,越是因


状态提示:第149章战争中学习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