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农寺卿袁黉一直觉得自己在朝中很低调,低微到尘埃中那种不起眼,基本上如果没人提,你根本不会知道司农寺正卿是一个叫袁黉的人。
这和他具体负责的工作分不开,毕竟是专管农事这一块的,说好听点叫司农寺卿,同僚见面称呼一声袁正卿。私下里,大家各论各的,司农寺该管户部和工部叫爸爸那就得叫爸爸。
大多数官僚还是不屑于和泥腿子为伍的,而袁黉这个整天和泥腿子为伍的人自然是一样连带着被嫌弃。
这有什么办法呢?
袁黉也很无奈啊。
不过让他更无奈的事情是另外一件,那就是自从昭王上位以后,司农寺貌似地位一下子飙升了许多,昭王一有时间就会召见他,寻问各项关于农作物的事情。
按理说他应该高兴,可是昭王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令他个人表示闻所未闻。
比如,有一次昭王召见他,很是和煦的问他,“爱卿可知杂交水稻?”
当时袁黉感觉自己就像是冰天雪地中的老鼠一样,既瑟瑟发抖,又是大脑一片空白。
他只知道突厥人杂交的奴种,水稻还能杂交?
才疏学浅的袁黉当时就表示,“俺真的不懂”。
有一个关注司农寺的王上,袁黉其实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历朝历代,少有皇帝关注田亩中的事情,那种泥腿子干的活计更是被同僚们排斥。
关于杂交水稻这件事情,姜承枭承认是他一时脑子发热随口胡言乱语的。
毕竟,袁黉也姓袁。
实际操作杂交水稻,以目前的理论知识和等于零的工业设备,无异于是发动全国的人一起制造歼星舰。
既不可能,又显得智障。
惋惜的同时,姜承枭又有些小难受。没有番薯玉米土豆,要是能搞出来杂交水稻,那也好啊。
伟人说过,人多力量大!
在这个时代,要是他能让人口迎来大爆炸,那么他将会做到很多皇帝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
可惜,这种事情,他也只能做梦了。
不过,也不全是做梦,一个隐晦的小计划其实已经在他心中形成很久了。
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去做,还得再等等。
司农寺下辖多个部门,其中负责农桑的是‘农屯’,主事的是少监。
这一日,姜承枭处理了一应政务,终于抽出时间亲手种地,这种印刻在血脉中的技能,他必须要点亮。
暖阳高挂,鸟飞雀鸣。
姜承枭身着粗布麻衣,头戴斗笠,将衣裳下摆塞进裤腰带里,卷起裤脚,下了地,端量了一会儿改进的‘犁’。
在他之前,晋室百姓普遍的犁是长直辕犁,这种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他管事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工部和司农寺联手改进犁。
好在,他还没忘记‘文科’记忆,对于‘曲辕犁’还有印象,在提供了大致思路之后,工部日夜研究,终于弄出来了曲辕犁。
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灵活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果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
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自由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他记得很清楚,曲辕犁这玩意可是一直用到了工业时代。
拉起绳子,将其固定在牛身上,他则一手扶着曲辕犁,一手甩鞭,催动老牛耕地翻土。
任劳任怨的大黑牛迈着蹄子,拉着曲辕犁在地里面走动起来,泥土翻滚,很顺利。不过同样也很讲究臂力,比较累。
司农寺卿袁黉一脸平静,并没有因为王上如此熟练的耕地而感到惊讶,实际上在辽东的时候王上也经常下地干活。
一旁的农屯少监知道的比较少,整个人像是吃了懵逼果一样,呆愣愣的看着王上逐渐远去的背影。
昭王居然还会耕地,而且还如此熟练?
农屯少监感觉自己三观受到了冲击。
姜承枭耕了三圈回来,满头大汗,他看着站在田埂上的三个儿子,招了招手,“都下来。”
这次过来,他带着三个儿子一起来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他记得一辈子,理论知识和实践那是两码事。更何况,他绝不允许自己儿子将来什么都不懂。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他怎么能让其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
农为本,若是不懂农,将来怎么治理好国家?
三个儿子都穿着农家小儿的衣裳,直愣愣的站在田埂上。他们还是第一次听闻‘下地耕作’这种概念。
听见父亲的话,长子姜恒最快做出反应,有样学样的将下摆塞进裤腰带里,然后卷起裤脚。姜恪和姜恤自然是学习大哥,纷纷弄好跟着下了地。
三个小子走到姜承枭面前,后者跟他们说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手把手的让他们或是抓着绳子,或是扶着曲辕犁。
父子四人规规矩矩的在田亩里面耕地。
一开始的时候三个小子还觉得挺有意思,但是耕了两圈回来,三个小家伙累的小腿柱直打颤。
姜承枭可不是让他们跟着来采风的,下地耕田那就是真的耕,没给他们轻松的机会。
“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