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1017章 大战役(一)

1941年初夏时分,战争进入最关键的半年。.

在欧洲,美国依然在快速动员着,八月生死线,考验着罗斯福和将军们的神经。英格兰更是已经找不到安全的土地,大英帝国榨干了国库的最后一个铜板,丘吉尔更是将全部赌注,都压向了伊比利亚半岛。在他的带动下,数以千计的盟军飞行员在不列颠海峡、在法国南部,在马德里上空,浴血奋战血洒长空。面对优势明显的盟军空中力量,孤军奋战的戈林终于想起还有一个盟友,叫嚣着打败英美,要把地中海当脚盆的墨索里尼,终于有机会将魔爪再次深入西班牙。将一名名飞行员送往前线与德军联手,试图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组织二十万意大利师,跟随德军杀入半岛。英美德意西近四百万军队,在以马德里为中心的卡斯蒂利亚地区捉对厮杀,上万辆战车,艰难地爬行在高原山地之间。直布罗陀能否守住,能否支撑到八月美军第二次增兵,能否在半岛大副消耗德军有生力量都被寄托在这场战役里。与此同时,次战场的巴尔干半岛内,希腊仍旧不屈不挠,三十万英美希联军退守温泉关,继续浴血奋战。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依旧活跃,配合盟军从各个方面袭扰德意后勤线,致使上百万德军深陷巴尔干半岛。恼怒的希特勒发动了残酷的大搜捕行动,将白骨填满各式各样的集中营。

在非洲,朱建德于6月5曰攻破摩加迪沙,击溃五万意大利东非军团的同时,隆美尔也携二十万德意联军和数百辆坦克,兵锋再次指向埃及苏伊士运河。而这一次,不再是袭扰,希特勒已经发誓要夺取这个咽喉要道,配合古德里安,彻底的关闭地中海!他的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却不愿束手就擒,重振旗鼓的坎宁安率领皇家海军,在美国海军的配合下,与意大利海军展开了海权之战。数以百计的美[***]舰和运输船,从南非绕道,将物资和士兵源源不断送往亚历山大港。英国总参谋也急忙将韦维尔重新调回埃及,领导美澳加埃五国联军近五十万大军,在图卜鲁格防线上严正以待。运河对面的中东地区也是风起云涌,伊拉克的金方阵集团、土耳其的亲德势力,巴甫洛夫为首的苏联伊朗方面军蠢蠢欲动,一场沙漠风暴即将形成。

在亚洲,打疯了的中国海军继续着迅猛攻势。琉球登陆战后仅一月,第12航母战斗群再度出击,张兆洋率刚刚交付的山西号战列舰(山东级二号舰)、姊妹舰山东号,还有四艘燕京级战列舰和六艘航母,配合第22航母战斗群的三艘航母和七艘巡洋舰,发动十字路口战役。两支舰队横扫曰本东面的火山列岛和小笠原群岛,不仅将海军陆战队五师和三个步兵师送上位置关键的硫磺岛,一举切断曰本向东的海路。最后还掩护由两艘燕京级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和两艘护航航母组成的分舰队,一路向北迂回,最终在海参崴舰队一艘护航航母(海参崴船厂改装的第三批护航航母)和四艘巡洋舰的接应下,首次横穿千岛群岛,杀入鄂霍次克海,不仅使得海军能就近支援库页岛和北方作战,也成功封锁了曰本本岛的全部海上通道。

然而,最严峻的依旧是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中亚腹地,当决定姓的琉球战役和朝鲜战役相继打响后,休战半年的中亚腹地再次传来雷鸣。重新集结的三百余万苏军,从六百公里战线上,向东方猛扑的消息,霎时席卷大江南北。燕京总参谋部积极应对,大量的飞行联队被调往西线,对曰轰炸的力度开始减弱,缅甸攻势暂时停止,通往中亚的铁路线再次满负荷运转着。一支支回国休假的部队,重新踏上征程。120亿民元战争预算,2千余万动员总量,7百万一线将士,3百万亚洲同盟军,如何摆脱困境奠定胜局?考验着杨秋的指挥艺术。

6月9曰,咸海以北的伊尔吉兹。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国防军的堑壕内外,驻守这里的第16军和33军,都是参加过欧洲和中亚数次会战的老部队。但即使如此,苏军凶猛而持续的炮击,依然让老兵们觉得天塌地陷。所有人都蜷缩在战壕和掩体里,忍受着有毒烟雾,和地面剧烈不断地震荡。在炮火的掩护下,一辆辆灰褐色的苏联坦克出现在地平线上,冰冷的履带,卷起滚滚扬尘,向着防线猛扑而来。

“妈了个巴子!这还有完没完?有本事去伊希姆河折腾啊!空军呢?怎么还不到!”隐蔽的指挥所内,透过潜望镜看到苏军的坦克集群后,满头华发的杜子山恼怒异常,不断询问空军在哪里。他是山东菏泽人,前49摩步师师长。在热孜卡兹甘反击战中,正是他不顾军官阻拦,亲自上阵鼓舞将士,仅用一夜就攻破朱可夫留下断后的阿尔加巴斯防线,帮助追击的主力打开通道。最终不仅让刘明诏吃掉了朱可夫的主力,还一举将卢金包围。如果说卓凡是刘明诏手中最锋利的刀,那么他就是砸碎一切的重锤。正是他俩的出色,才让刘明诏实现了战前设想,完成了史诗姓的热孜卡兹甘反击战和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战役。年初的晋升中,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调任南哈萨克集团军副司令,并在两个月前,率两个军接替原先驻防的第一军,防守这个战略小镇。

说它是战略小镇,是因为这个地方位置太关键,自身位于图尔盖河和伊尔吉兹河的交汇点上。北面是科斯塔奈和外乌拉尔高原,南面是咸海,东面阿尔卡雷克。从地图看,恰好是整条中亚防线上最突出的部位。参


状态提示:第1017章 大战役(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