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四六四章 大国之路(八)
情麻木,那时候他对中国的印象是“木偶国家”。但今天他却才知道,其实中国人并不麻木,他们对政治同样拥有巨大的热情,对世界也有着和美国人一样的好奇心,只不过以前那些统治者把他们当成了“木偶”!而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全都因为身边这位操控那场旷世而伟大的宪法官司,因为那句已经传遍世界的宣言。

“全中国被禁锢的同胞们都是自由的!”

这句话。将压在四万万人心头的大石掀翻!清政府入关数百年后他们终于再次为了得到国家承认的自由公民!这一刻,泰格甚至想起了亚伯拉罕林肯,想起了华盛顿!想起了南北战争中奴隶们被解放时那种狂欢和震天动地的呼喊的景象。

轿车在这种感悟中抵达了国会大楼,这幢由汉阳和重庆两大工业集团捐助的崭新大楼去年底才刚刚投入使用。它现在是南京最大也是最漂亮的建筑之一。但它却没给泰格任何宏伟气派的感觉,因为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杨秋今天要在自己企业捐赠的国会大楼内接受不同政见者对自己的弹劾表决,这算不算戏剧性?如果他失败,会不会气得拆了大楼呢?

两人下车步入大厦后,喧嚣吵闹的会场内因为他的出现瞬间安静了下来,以梁启超为首的弹劾派目光死死咬住他,透着令人心悸的寒芒。但就在开会的木槌声敲响后。还没等他们有所反应,杨秋却陡然站了起来:“在关于弹劾我的投票前,请允许我说两句话。”向黎元洪,唐绍仪和议长行礼并得到同意后,杨秋向邝煦堃做了个手势。后者很快带人将早已准备好的一箱箱文件搬了进来,然后将其发放到每位议员手中。

“这是什么?”

“程城法案?”

“不对,看这里,应该是土地改革法案。”

众人纷纷翻开厚厚的草案窃窃私语。不明白为何杨秋突然在这个时候提交新法案,所以目光逐渐又集中到他身上。杨秋拿起一份土地改革法草案,缓缓走到讲台中央。作为在场的唯一记者,泰格拉着临时充当翻译的邝煦堃走到最前面,半蹲着调整相机镜头。

镜头里的年轻人已经没了刚才的轻松,脸上写满忧国忧民的凝重,他微微挽起袖子,手执着草案扫视全场:“这是我带来的,但它却是一位倒在卑劣暗杀中的普通教师草拟的!他原来把这份法案称为《中国土地改革建议草案》,为了纪念他的不朽,我临时将这份草案改成了他的名字。他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教师!从四川的雅安私塾走入成都师范学堂,再从师范学堂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工商管理和文学!回国后他没选择从政。也没选择经商,而是前往徐州,去教书育人!一年多来他不仅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还拿出一半工资购买学习用品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原本,他可以不卷入这场纠纷,但他害怕自己的学生因为土地和生存无法继续就读。所以就给我写了这样一份建议。

他是谁我想已经不用再说了,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撇开政治身份,忘记各自的政党,来看看一个年轻教师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构想。他不偏激,也不仇视任何拥有田地者,所以在第一条上,他就注明了承认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拥有权!但他也看到了土地集中化的恶果,看到大多数国民举步维艰连吃喝都无法保证的艰难后,他提出了八条建议。

第一,取消全部老租契,代以民国政府颁布的标准土地承包合同,以类似工人劳动合同的平等方式解决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明确租期不得少于三十年,租金不得高于土地收入的两成,租期内不得以任何方式增加租金等等措施,以确保和维护土地承包耕种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对土地出租者开征土地增值税。

第二,建立农民互助协会,帮助低收入农民家庭实现技术、资源、财政上的互助互爱,打破目前农民不得不过分依靠各类民间高额私贷购买种子,开发土地的需求。请求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在政策上向农会倾斜,并从国外引进优良种子,组建国家农业实验室,以实现全国农业大迈进支持工商和人口增长的需要。

第三,对过多拥有土地者按照土地规模加收土地保有税,以水田每户家庭1000亩,旱田每户2000亩为上限,凡超出者每亩地每年征收被征土地价值的百分之五作为税收。

第四,对荒山、荒地以政府托管的方式进行养护。推行植树造林保护水土。国家必须对全国所有主要河流、湖泊附近的水土进行养护,禁止一切人为开荒破坏水土的行为!长江以北禁止放养山羊等会啃食草皮树根危害植被的动物!

第五,对于有主人却荒芜一年(含)以上的土地,国家有权自动收回土地所有权。并将其利用。

第六,建立国家公租制度,即中央政府通过向市场购买等方式回笼土地,然后承包给那些无土地者。公租田推行以纳粮代税,水田连续耕种满15年,旱田10年,耕种者自动享有该土地的所有权。这样不仅能解决无土地者的生存情况。也能增加国库储备粮数量,同时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农场和私营土地两者间的空隙,形成未来国有农场、私营土地和公租土地的三头并进模式。

第七,利用《移民土地法》加快向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移民,建议从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北四省向东北总移民三至四千万人口,从河南、陕西、山西和四川向甘肃、宁夏、新疆移民


状态提示:第四六四章 大国之路(八)--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