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72前秦灭蜀

公元371年——378年?晋孝武帝继位。桓温死。前秦占巴蜀灭前凉。

晋简文帝在写完诏书的当天就死了。

王坦之、谢安立即召集群臣宣布太子司马曜即位。群臣害怕桓温,建议等桓温回京之后再定此事。尚书仆射[ye]王彪之不同意。他说太子继位还用向大司马(指桓温)请示吗?

尚书仆射按职务来说相当于中央书记处书记,但按实权来说相当于副丞相。桓温不在,王彪之就是老大。

王彪之既然发话了,谁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太子顺利登基。司马曜史称晋孝武帝。

等桓温得到消息,一切都以成定局。虽然他得到辅政的授权,但地位仅比普通臣子高一些而已。他原本指望晋简文帝禅位给他,最不济也给个摄政王做,没想到愿望全部落空。

桓温非常失望也非常生气。盛怒之下,桓温带兵进京觐见新皇帝。

京城内人心惶惶,都说桓温是来武力夺位了。

朝廷派王坦之和谢安去迎接桓温,名为迎接,实为一探虚实。你带着兵来是什么意思,是来夺位呢还是来觐见?

桓温是不是来武力夺位还真不好说,不过既然带着兵来至少有武力威慑的意思,强迫朝廷授予他更大的特权甚至逼新皇帝禅位。

谢安跟王坦之来到了桓温军营。见到桓温,王坦之非常紧张,几乎说不出话来。但谢安坦然自若跟桓温谈笑风生,全然不理会周围剑拔弩张。

谢安跟桓温扯了一会淡就带着王坦之回去了。

虽然谢安一句没谈朝政,但他的态度就等于告诉了桓温,你的武力威慑对我们没有用,有种你就开战。

桓温的毛病就是缺少临门一脚的自信,北伐前秦和前燕无功而返都说明了这一点。他带兵来了,有心武力夺位,但见对方似乎胸有成竹自己的心里反倒没底了。

最终,桓温还是留下军队入朝参拜了晋孝武帝。

在京内待了几天后,桓温黯然离去。

桓温是那种标准的九毛九式的人物,缺乏最后一分勇气,总是在最后关头怯阵。北伐前秦前燕如此,造反夺权也是如此,虎头蛇尾,功败垂成。

桓温回去就病了,没多久就死了。大概是自己把自己窝囊死了。

他临死前还惦着九锡的事,暗示朝廷应该授予他九锡的待遇。谢安明里同意,暗里拖延,一直拖到桓温死。

桓温死后,太后诸蒜子第三次出来垂帘听政。谢安等人从旁辅佐。

苻坚得知东晋幼主登基,桓温病死,政局出现混乱,立即出兵进攻东晋。

他的进攻目标是汉中和巴蜀。

在此之前,他利用陇南氐人部落内讧出兵占领了陇南。

陇南东接汉中、南接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军占领陇南就像在汉中和巴蜀之间插入了一根钉子,打开一个缺口。

梁州(汉中)受到的威胁最大。梁州刺史杨亮在沮水(陕西汉中境内)布防,同时派他的儿子率军进攻陇南,希望把秦军赶走。

这场仗具体怎么打的不清楚,只知道交战的结果,晋军全线溃败。败兵动摇了整个沮水防线。沿线晋军纷纷弃城而逃。杨亮受到惊吓,退守磬险(陕西汉中洋县)。秦军顺势杀入汉中。

苻坚发现形势有利,将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调集军队对梁、益两州发起全面进攻。

杨亮兵力不足,临时征调巴獠(来自云贵的壮族移民)拼凑出一支军队抵挡秦军,结果被人家一冲而散。杨亮西逃,躲进西城(甘肃陇南礼县东北)自保。汉中失去指挥,晋军或降或逃。

秦军攻陷汉中进而进攻益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竟然无人防守,被秦军一攻而破。秦军迅速杀向益州腹地。

益州刺史周仲孙率军迎战。秦军没有跟他正面交锋,而是绕开晋军迂回杀向成都。

周仲孙发现不仅成都不保,自己的后路也将切断,抛下步兵率领骑兵逃奔云南。

秦军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中和巴蜀。东晋朝廷得到消息火速派兵救援。援兵还没到巴蜀。巴蜀已经丢了。援军只得撤回来。

这场战争与其说前秦打得好,不如说晋军太无能了,连场像样的决战都没有就输了。一个月的时间不过是从汉中走到巴蜀所需要的时间,说明中间秦军几乎没有遇到拦阻。

晋军退出巴蜀后,蜀人不肯接受前秦的统治,自发起兵反抗。张育率军两万进攻成都。

张育后来被道教尊为文昌帝君,想必是道教中人。巴蜀及汉中流行五斗米道。在张鲁降曹北迁后,五斗米道随之向中原发展,后来又发展到江东。在发展过程中,五斗米道逐渐分化。师承关系也搞不清楚了。张育是不是五斗米道的人,是什么级别的人,无从考证。只知道死后张育成为道教里天尊级的神,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现在家里有孩子准备参加高考都去拜拜文昌帝君,希望他保佑孩子金榜题名。当然这都是迷信。张育如果有保佑别人的法力,首先应该保佑自己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张育起义后,东晋迅速出兵巴东,一直杀到垫江(重庆合川区)。

这时张育已经杀到成都。蜀地的獠人也举兵反抗前秦,与张育合兵一处进攻成都。苻坚急忙调兵去镇压蜀人。

张育和獠人因为指挥权问题翻脸。张育自称蜀王让獠人不爽。獠人比张育兵多,不肯服从张育的指挥,跟张育打了起来。起义军内讧给了秦军各个击破


状态提示:172前秦灭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