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69秦灭韩赵

公元前236年——前228年赵以李牧为大将,大败秦师于肥下。秦灭韩。秦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李牧被害。秦将王翦攻赵,俘虏赵王迁。荆轲刺秦未遂。

嬴政亲政后平定嫪毐之乱,清除吕不韦势力,坐稳了王位。秦国政局安定下来,郑国渠也修好了,嬴政于是重启六国统一之战。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推行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策略,用胡萝卜拉拢诸侯与秦国连横,用大棒打击拒绝归附秦国的国家。

燕国归顺了秦国。赵国恨燕国背叛,出兵伐燕。燕国受到赵国的攻击后向秦国求援。秦国立即派大将王翦出兵伐赵。

公元前236年,王翦趁赵国后防空虚,出兵攻击邺地(河北邯郸临漳县)。赵国正在围攻燕国的狸阳(河北任丘),来不及回兵救援。秦军一气攻克了九座城邑。

王翦留副将桓齮[yi]在邺地作战,自己率领一支精兵杀向山西。他要让赵国首尾不能相顾。

桓齮率领秦军一路攻关拔寨直逼邯郸。伐燕部队这时已经返回,在漳河布防截住了秦军。桓齮没有强攻赵军而是让秦军在漳河下游悄悄渡河,绕过赵军正面防线突袭赵军的侧翼。

赵军大败,被秦军“斩首十万”。

秦国在嬴政亲政后废除吕不韦的新法,恢复商鞅的严政酷法。秦军又开始记录斩首数量。

邯郸危急。赵王急调大将李牧率军南下应敌。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名将。他这时正率领赵军精锐驻守在北疆防御匈奴,听到赵王急召全起三军迅速南下。

桓齮得知李牧南下,停止进攻邯郸,整军北上迎战李牧。李牧率领的部队是赵国最后一支精锐。打败李牧就等于打败了赵国。

秦赵两军在宜安(河北石家庄藁城)遭遇。

李牧考虑到秦军士气正盛,下令坚守不出。李牧擅长防守反击,先靠坚固的防守消磨对方的斗志,然后伺机突袭。

秦军孤军深入担心粮道被断,迫切希望速战速决。为了吸引李牧与之决战,桓齮留下老弱残兵把守大营,亲率精锐主力去攻打赵国的军事重镇肥下(河北石家庄晋州),攻其必救之地。

秦军一面猛攻肥下,一面伏兵于赵国援军必经之路上。这一招即所谓“围城打援”。桓齮认定李牧必救肥下。

肥下告急。李牧的部下请求李牧赶紧出兵救援肥下。但李牧不为所动。他对部下讲:“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敌人攻哪我救哪,这是让敌人牵着我的鼻子走。我不能那么干。

他算定秦军大营空虚,于是置肥下而不顾直取秦军大营。

赵军顺利攻破秦军大营,缴获了秦军的辎重和粮草。

正在攻打肥下的桓齮听说大营丢了慌了手脚,扔下肥下回军来救。他本想调动李牧,没想到反倒被李牧调动。

李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军在秦军必经之路上居高临下夹击秦军。秦军没有防备,被赵军“大破之”,全军覆没。桓齮带少数亲随杀出重围逃走。

史书对桓齮的下落说法不一,有说逃回秦国,有说逃到燕国,有说战死沙场。多数人倾向于桓齮突围后没有回秦国而是逃到燕国。秦律严苛丧师必斩,他逃回去也是死,于是改名樊於期在燕国隐居下来。不过秦国后来还是知道了桓齮的下落。赢政发布悬赏通缉令:能献出樊于期的,不管死活,一律赏千金,封万户侯。后来荆轲刺秦向樊於期借项上人头作为觐见秦王的见面礼。樊於期于是自杀。

赢政出师不利恼羞成怒,重新组织军队再攻赵国。第二年秦军卷土重来,攻占了赵国两城。李牧率军迎战。秦军一看李牧来了,怯慑不敢战,吃光粮草后撤兵而走。

秦国忌惮李牧,暂且放过赵国去打韩国。秦国这次出兵不以攻占韩国的城池为目的而是想一举灭掉韩国。

韩国现在只剩下巴掌大点的地方。秦国举手就灭掉了韩国。

韩军早已被打怕了。当秦军大军压境的时候,韩军守将献城投降,并且还主动带着秦军去打韩国的都城新郑。

韩王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迎战秦军。但是这帮乌合之众见到秦军铺天盖地地冲过来一哄而散。韩王无奈只得捧着铜印开城投降。

作为“战国七雄”最弱的一位,韩国成为秦国统一之战的第一个殉难者。

韩国此后成为秦国的一个郡。

赵国在韩国危亡之时没有出手相救。因为赵国遭了大灾,头年北部地震,次年南部大旱,祸不单行,无暇他顾。

地震发生在保定西北地区,据后人测算大概有6.5级。地震强度不大,但古时候的房子防震系数太低。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倒屋塌,百姓伤亡惨重,无家可归。

南部旱灾也非常要命,寸草不生,颗粒无收。赵国因此爆发饥荒。

赵国接连遭此大难国力大损。救灾还来不及呢,哪还有余力帮助别人?

嬴政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派王翦率军去攻打赵国。

王翦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嬴政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王翦率军想从井陉(河北井陉)翻越太行山进攻邯郸。但是李牧早有防备,带兵守住了咽喉要道。李牧善守。秦军激战数月不得越越雷池一步。

秦国又开始动歪脑筋。他们再次祭起反间计,买通赵王的宠臣郭开诬告李牧谋反。

郭开是一个小人。廉颇、李牧这两个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人都毁在


状态提示:69秦灭韩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