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大科学家>二七五 雄鸡一唱天下白(六)

警告已经送进去半个多小时,阵地上却依然没有一丝动静,甚至连同送信的人也泥牛入海毫无消息。看看太阳已经西坠,一旁的富察有些着急,小意地提醒道:“标统,我们是不是再派个人进去?”

忠和冷哼一声:“看来他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来人,传令第二营用迫击炮对经世镇及外围阵地进行五分钟急速射,然后再派人进去下最后通牒。如果二十分钟后还没有回应,我们立即全军压上,在天黑前占领经世大学周边区域!”

第二营得到命令后,营属迫击炮排迅速摆开架势,对经世镇及外围阵地展开无差别覆盖射击。一时间,迫击炮发射时的闷响以及炮弹的呼啸声、落地的爆炸声在这所著名学府外密集响起,泥土被炸得四散飞溅,硝烟直冲云霄。偶尔有房屋被击中,升腾起一柱柱黑烟。

尽管禁卫军射击技术不行,可总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时候,这番无差别覆盖射击还是给阵地上的经世大学保安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孙元起之前的电报中说过,对于来犯的禁卫军,尽量不开第一枪;但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也允许张辉瓒部临机处断,采取合适措施应对。这封电报的精神同样被传达给了防守阵地的第一营第一队。此刻他们遭遇敌人炮火打击,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立即动用炮火还以颜色。

史上著名的“护校之役”,就此拉开帷幕。

第一队使用的炮火自然也是迫击炮,不过禁卫军第二营的那几门炮和第一队的火力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禁卫军虽说是清廷的心腹部队,尽管在战力上比北洋军大为逊色,但在武器装备上却远远胜出。即便如此,他们一个营也不过装备18门轻型迫击炮。但经世大学是孙元起一手创办的,张辉瓒所部则是孙元起的嫡系部队,偏偏独家制造迫击炮的北平铁厂又是孙元起的产业。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对于张辉瓒所部来说,那迫击炮就是自家菜地长的,要多少有多少。张辉瓒所部也深刻领会“油多不坏菜”的道理。全军上下都是把迫击炮当枪使,把10发固定弹仓供弹的中工1911式步枪当刀使。仅防守阵地的第一队手里,就有近80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

听到队长宣布还击的命令,全队四百多号人都冒着炮火迅速行动起来,架炮的架炮、瞄准的瞄准、装填的装填,很快对禁卫军展开了还击。

第一队的士兵在两个月之前还是学生,一个月前才开始扛枪吃饷。十天之前才接触迫击炮,迫击炮操作技术比禁卫军还差,两者相遇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蠢才”,简直就是相互比较谁更蠢更笨。如果他们是比枪法,那第一队官兵多半要早早败下阵来。但要是比迫击炮,后果就难说了!

首先,第一队的迫击炮数量是禁卫军四倍。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何况这还是比例达到四比一的猛烈炮火呢?

其次。第二队已经和校工一起把1.5个基数的弹药运送到阵地上;而禁卫军为了尽早赶到经世镇,途中一再轻装,导致迫击炮炮弹严重不足。五分钟不到。禁卫军第二营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而当面第一队的炮火才渐入佳境。

第三,第一队和第二队在过去的两天里携手构筑了较为完整的防御工事;而禁卫军初来乍到,根本没时间搭建抵御炮火的阵地,而且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搭建阵地的打算。

最重要的一点,相对于步枪射击追求的精确度,火炮更讲究有效覆盖面,明显炮多的一方占优势。

第一队不仅迫击炮数量多,而且丝毫不讲章法,对准阵地前的敌人就开始胡乱轰击。说来也巧。迫击炮射程在150米到3000米之间,偏偏禁卫军第一协第一标全军1600人为了等会儿全军压上,恰恰大多猬集在迫击炮的三公里射程之内。第一队不考虑远近的胡乱放炮,正好命中禁卫军的要害。第一标营地上顿时人仰马翻,哀鸿遍野。

见此惨状,忠和只好气急败坏地下令道:“快!快!全军后撤!”

忠和下达这条命令的本意。是想让军队迅速撤到迫击炮射程之外,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但就是这个命令,彻底葬送了他的光辉前程,也葬送了禁卫军第一协第一标全军官兵的性命!

军队有句老话:“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禁卫军这群老爷兵平日哪里遇到过这么猛烈的炮火?一个个早已吓得跟受惊兔子似的,在营地里大呼小叫狼奔豕突。只是各级军官严加弹压,才没有临阵脱逃。如今忠和下达后撤的命令,谁还愿意呆着原地挨炸?

这群老爷兵顿时如逢大赦,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撒开脚丫子就往回跑。此刻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连手里的枪支弹药都随手扔在地上,哪还会考虑什么队列队形?在这乱成一团浆糊的队伍里,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失去军官的统率,一窝蜂地全军后撤很快就演变成了雪崩式的全面溃逃。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到这个时候,忠和也意识到自己刚才下达的命令有多白痴,不过此时已经回天乏力。这位日本陆大的旁听生只好一声长叹,垂头丧气地跟着部队一起向后撤退。

对面的第一队却不依不饶,部分士兵看见敌人撤退,不待队长下命令,拎起身边的中工1911式步枪就冲出了战壕,痛打落水狗,任凭队长怎么吹军号、下命令也不见回头。其他人见状也有样学样,大喊小叫地追了上去。

<

状态提示:二七五 雄鸡一唱天下白(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