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襄子篇11

一个充满谜的男人

春去秋来,转眼又过了十几个春秋。

此时的赵毋恤,已经近八十岁了。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

身为一家之主,赵毋恤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死后,家业能否后继有人。

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也是赵毋恤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然,赵毋恤的这个选择,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

赵毋恤做了什么选择?

传位:不传子,传哥哥的孙子。

也就是说赵毋恤没有把自己的家业,传给自己亲生的儿子。而是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交给了哥哥伯鲁孙子。

为什么是伯鲁的孙子呢?

是因为赵毋恤活得久,熬死了伯鲁和伯鲁之子代成君赵周。

简单说伯鲁的孙子成为赵氏的下一任宗主。

赵毋恤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年龄大了,糊涂了,傻了吗?

好不容易打下的家业,怎会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哥哥的孙子。这个人就是伯鲁之孙,代成君赵周之子,也就是未来的赵献侯。

想不明白,完全想不明白。

不仅是帝王家,就连普通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被自己的子女继承。

这就好比一户人家,有几个儿子。

管事的觉得小儿子能力强,把家业交给小儿子。

小儿子努力打拼,有声有色,却把家业交给了哥哥的孙子。

不是自己的儿子,也不是自己的孙子。

这,能想通吗?

除非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小儿子没有子嗣。

难道是赵毋恤没有儿子?

还是说他的儿子不能堪当大任?

赵毋恤活了七八十岁,生育能力也是有的,他的子嗣,记录的有五个儿子。

那么,赵毋恤是高龄。

他儿子也会有儿子。

伯鲁都有孙子,他也有孙子。

且不说他孙子如何,他的这五个儿子跟他打天下,守家业。

都是历经晋阳大战、灭知、击晋出公、干涉中山等重大事件的人。

你说他们没有能力,能在乱世中存活,这也说不过去。

要说,他们只会读圣贤书,不懂战阵,守不住家业,这也是不可能。

那么,赵毋恤是那根脑筋不对,选择了将家业交给了伯鲁的孙子呢?

这也是后人疑惑赵襄子传位风波之谜。

以下有几种说法。

1、博取美名

2、还伯鲁之恩

3、宗法观念强烈,还是捍卫者、执行者。

4、为了稳定赵氏宗族内部团结

这几种说法,是公认的。

但,我有不同的见解。

赵毋恤被赵简子指定为接班人,这是合理合法的。

就像现在,父母立下了遗嘱,将财产交给谁。这是合法的。

赵毋恤继位后,也有很多出色的表现:灭代、灭知、插手中山、扶持晋哀公、成为晋国执政。

再加上刺客豫让,他的名声已经有了。

说他将位置让给哥哥的孙子,是为了博取美名,到有点哗众取宠。

此时,他的名声已经在外,不把位置让出去,也会留下名声。

你说他是因为夺了哥哥宗主的位置,为了还恩。

这个观点,也很难站得住脚。

最是无情君王家,这才是常态。

赵毋恤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赵简子指定的合格继承人。

也就是说,他被指定继任人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不是阴谋诡计。

如果你说他是夺,这就有点过分了。

毕竟,选接班人的是赵简子。

再说,赵毋恤继位,善待兄弟,也没干同门相残的事情。

而且,赵毋恤对兄弟都很好。

打下代郡,他不是赏赐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封给了伯鲁,还给了荣誉,代成君,并且是世袭。

按理说要弥补,也弥补了。

恩情,也还了。

以接班人的形势,还恩情,这也太大了吧!

你说他是宗法制的捍卫者。

这也有点牵强附会。

什么是宗法制。

它是根据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及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简单说就是遗产继承顺序。

中原诸侯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孙继承制。但,嬴姓赵氏多了一条:择贤。

赵毋恤这样做,这不是诋毁他老爸的英明决定,也是说自己得位不正。

这,还能叫宗法制的捍卫者?

再说了,宗法制真的比亲情重要。

你说他是为了稳定赵氏内部的团结。

这更站不住脚了。

首先,伯鲁一脉,只是占据出生时间早。但,对赵氏没有太大的贡献。灭代郡、晋阳大战、亡知氏、扶持新君、平衡韩魏等等,都是赵毋恤在支撑着。

其次,赵毋恤为政也有四十多年。他的影响力,遍及了赵氏内部,势力也根深蒂固。他说话,很有份量,谁敢反对。

第三,那就是赵毋恤五个儿子,都不是很傻、很笨,而是有能力的人。赵毋恤这样做,就不怕引发五子夺位。这样不仅不能维护内部稳定,反而还会带来灾祸。

要知道,康熙死后,因为九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发生了九子夺嫡。

综上个人观点,赵毋恤不传子,传哥之孙,都很难站住脚。

那么,赵毋恤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难道这真的是传位之谜。

其实,也很容易解释。

那就是伯鲁的孙子,代成君赵周的儿子,也就是后来


状态提示:赵襄子篇1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