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燕昭王篇1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黄雀再后

燕王哙禅位、子之之乱、齐国之祸,这对风雨飘摇的姬姓燕国来说,简直是场毁天灭地的灾难。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是燕国的劫。

就像春秋时,戎狄破燕。

燕国,正在经历上天给他的劫难。

渡过此劫,便能重生。

不能渡过此劫,便灰飞烟灭。

然,姬姓王室子孙之中,有一个人躲过了这场浩劫。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当然呢?这时的燕昭王年岁不到二十,看着国破家亡,只知道痛哭流涕,捶足顿胸。

那么,燕昭王是如何躲过这场浩劫,让燕国破镜重生。不仅复国中兴,三十年后,破强齐雪耻,成为一段男儿励志的佳话呢?

话说,燕国历经大动荡,殃及鱼池。姬姓子孙,很多人都没能幸免。

燕昭王之所以逃过一劫,那是因为他正在韩国为质。

这里有个新问题?

燕昭王是什么时候,去韩国为质。

有一种说法是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庶子(本人不认为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他们之间应该是兄弟)。

因为燕王哙禅位,子之为新的燕王。

燕国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动乱,称之为子之之乱。

燕太子平和子之打,没打赢。

燕太子平逃亡无终山(应该是燕山山脉),燕昭王逃到了韩国。

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表示不赞同。

燕太子平、子之打得不可开交,战败了,逃到了无终山。但,他留在燕国境内。还打出旗号,向诸侯(齐国)求援。

燕昭王从燕国逃到韩国,成为质子,这也说不通啊!

按理说,燕昭王逃难,应该就近原则。

要么,选择齐国。

要么,选择赵国。

实在没得选,选择中山国。

或者,隐姓埋名,藏起来。就像五国伐齐,齐襄王没得选择,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可,为什么燕昭王从燕国,一路狂奔,逃到了韩国呢?

要知道,燕国与韩国不接壤,路线也很复杂,燕、韩两国的距离,可不近啊!

再说呢?

子之之乱后,又有齐国不足六十日亡燕国之祸。

七百多年的姬姓燕国,被改成子姓燕国(子之的姓名不知道,当了三年的燕王),燕国已经亡了。

齐宣王攻破燕都,燕王哙葬身火海,子之被剁成肉泥。

这时候,哪有姬姓燕国的事呢?

燕昭王逃到韩国,成为质子,这怎么理,也理不通顺。

还有,韩宣惠王正在忙于迎战诸侯,他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惹齐国不高兴。

综上:

姬姓燕国已经被子之取代,姬姓的天下,已经不存在了。

子之之乱,燕昭王逃到韩国,只能称呼为落难公子,不能被称为质子。

韩宣惠王忙着应对诸侯,是没有胆量和气魄,惹齐国不开心。

所以,子之之乱,燕昭王逃到韩国,这个理由很难站得住。

根据残缺的史料记载,燕王哙禅让、子之之乱、齐国亡燕、赵武灵王扶持燕国在韩国的质子(燕昭王)平叛驱齐,匡扶燕国。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记载,从侧面说明了燕昭王是在韩国为质子。

但,燕昭王的质子生涯是发生在燕王哙,禅位以前。

送质子去诸侯国,总有原因吧!

楚怀王送楚顷襄王去秦国,是为了结盟,对战诸侯。

赵太后送平安君去齐国,是为了结盟,对付秦国。

那么,燕国为什么会平白无故送一名质子去韩国呢?

燕国此举,又是与谁会盟,对付谁呢?

翻看残缺的史料,可以看出端倪,查到细微的线索。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甍,年少的赵武灵王继位。以魏国为首,来了一场五国会葬。

燕国也参加了这次瓜分赵国的运动。

次年,燕、赵两国,还发生了战争。

结果:燕国战败。

也就是说在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燕国和赵国关系不好。

那么,燕易王(那时还没称王,也不是燕王哙)送个不喜欢的儿子去韩国为质,结盟对付赵国,这也合情合理。

个人推断,燕昭王入韩为质,发生在燕易王时代。

总之,燕昭王因为在韩国为质,成功躲过了燕国上层权力结构大洗牌以及齐国亡燕之祸。

燕昭王虽躲过了子之之乱、齐国亡燕之祸,但,也要面对一个清醒的现实。

此时的燕国已经亡了。

面对国亡家破,这时候不到二十岁的燕昭王,会是什么感受呢?

一个字:哭!

若问燕昭王是什么心情,用杜甫的诗来表达更为贴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至于,后面的诗,我就不多说了。

随着,燕王哙葬身火海,子之被剁成肉泥,齐宣王迁移燕国镇国神器,标志着燕国亡了。

难道,燕国就真的这样亡了?

燕国是亡了,但,燕昭王复国、中兴燕国的时代,也开始了。

那么,又是谁把身在异国他乡备受冷落的质子(燕昭王),推到了历史面前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

燕国位居赵国北方,与代郡接壤,是邻居。

燕王哙禅位、子之之乱的时候,赵武灵王正在与秦国对战,无暇北顾。

齐国


状态提示:燕昭王篇1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