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玄幻奇幻>海世遥闻>37章伴读始上任儒经做道解
题是什么,但你不断的想问题问我,就会激发我对这些问题的反复思考,和对经义的融会贯通,怎么样,你可以吗?!”林震询问的目光里带有一丝挑战的意味,因为他还真不知道这个武林少年在文章方面到底有多少涵养。

秋溟知道他这个伴读应该走马上任了,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于是一双明澈的眼睛视定不怯的迎着林震挑战的目光:“我试试,但我可不一定问什么呀。”

“你随便问,我随口答,配合好了,这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免得我腻烦。”

“那好,我可开始问了啊。”

俞秋溟面向房门开敞的院落,思考了一下,转身问了林震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参加科考?”

林震也站起身,踱步回答:“……为了做官。”

俞秋溟心中窃笑,果然是官迷,他接着追问,“做官为什么?”

林震停住脚步,长身玉立窗前,目光深邃的回答:“为了江山社稷长久,国泰民安,为皇上分忧解难,为百姓安居乐业!”

这个回答实是出乎俞秋溟的意料之外了,他还以为林震会回答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什么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考生们的真正心理。因为久居山中,外面世界的很多情况都是听他父亲讲来的,而俞灵渊对朝廷科考这些事基本上都是负评,于是他本能的想要怀疑这只是林震的冠冕堂皇,但林震的气度和神情却让他打消了这个怀疑,没准这傻小子真就是个对朝廷的死忠派。

再接下去问什么?俞秋溟心里也没谱,因为这种事从小到大他就没干过,但书他是读过的,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于是他决定捡那些自己印象深刻的话题来问,为了逐渐能够进入情境,他采取了由浅入深的办法。

俞秋溟忽然发问:“学习‘大学之道’的意义是什么?核心在讲什么?”

“大学之道的意义就在于明德、修道、复归天理。道在人中修就是这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要明明德,把每个人原本所具的灵明本性发扬出来,返本归真。然后是亲民,亲民实际上是新民之意,如商汤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做新人。不管身居何位,都应该不断的革故鼎新,继而止于至善,把一切所做之事,做到尽善尽美的崇高境界,这实际上则是返还了事物应有的本来面貌。而那八个条目,则环环相扣,承上启下,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

格物,是明理的过程,明辨事理,把事理推究到极致。

致知,是已经通过格物而明理,此理即是大道之理。

诚意,“知至而后意诚。”如果心体之明有所未尽,那么就谈不上诚意,不过还是自欺而已。所以只有真正明德明心,动于衷形于外才能表里如一,达到至诚。

正心,用已明天理之心来省察自身,如此才是正心。

修身,修身就是修性,改去自身过患,革故鼎新。

齐家,只有修身之后才可以齐家,正己应在正人之先,这样才会有说服力。

治国,做到家庭邻里和睦,方可谈治国之道。

平天下,有了治国之道,才可以平定天下。如朱子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此为推己及人之道……大学之道精义在此。”

俞秋溟听完林震的这番解答,觉得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心下佩服,想这双木文魁真不是浪得虚名。记得从前父亲俞灵渊给他讲大学时,所言道理与林震所述有同有异,既然自己硬拿鸭子上架当了这个伴读考官,总要说出点什么才行吧,于是他对林震说,“兄台所言不差,一番理论让小弟佩服,小弟自幼和父亲学习四书,父亲所讲与此异曲同工,但因家父出身于武林世家,又修道门,所讲与兄又似有不同之处,比如家父说,明德就是明白先天一炁,大学者大人之学,道家称为真人,易经中已经说了,所谓乎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所以明德的意义是从这里来的,还有‘在亲民,’可以不必做‘新民’解,古人修身治国,其道一也,穷则独善,修大人之道,达则兼善,为圣君之道,所以三教圣人,皆以心为君,以身为民,而止于至善一句,本为修道功夫,止,就是止观,心息相依就是至善……”

俞秋溟这番话,把林震给震住了,因为这样的解法闻所未闻,没想到俞秋溟小小年纪,竟然怀揣锦绣,不由得让他刮目相看,但他脑子反应快,琢磨了一下就明白了,“秋溟弟弟,你这应该是道家对儒经的解法,倒也别具一格,我想既然三教一家,那么儒家禅解,儒家道解,应该都是可以的,吾道一以贯之,那么自可贯穿一切,……太好了,你不但可以提问,还能解答,真不如我们一起去考了!”

“别、别、可别……”俞秋溟心想,这都是硬着头皮装蒜,你可饶了我吧。

林震则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继续继续,再来!”

俞秋溟只有硬下心来,鏖战到底:

“何为中庸?”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林震进入不思而得张口就来的回答状态。

“何处为中,中在何处,有定处还是无定处?”……

“为何说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俞秋溟的


状态提示:37章伴读始上任儒经做道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