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宰相>第三百二十七章 北都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初十,距离北都四十里的通州码头,赵和一伙终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帝国的首都。

在明帝国的宪法中,实际的首都是南都,也称为南京、应天府,因为这里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同时也是朱元璋规定的首都,所以就算强势如朱棣,在即位后也不敢稍微改动朱元璋的设定,所以现在帝国法律上的首都就是南都。

但因为朱棣得位不正,所以在南都周围、朝廷内外存在大量同情朱允炆的人,朱棣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长期待在这种地方怎能受得了?在加上永乐初年北方蒙古问题还没有解决,边疆还有很大的压力,而将军队交给任何人朱棣都不放心,没办法他只能自己来。

既然皇帝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北方,自然国家的政治中心也要迁往北方,这样北方第一大城市,朱棣生活工作的地方,北平就成了首选目标。

其实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北平远比南都优越的多。南都因为地处江南,环境潮湿,在加上当年朱元璋修建京城时大量填塞了周围的湖泊造地,所以在永乐初年南都皇宫已经出现下陷的情况。

而北平地处燕山脚下,地基都是山石,同时从春秋战国以来北平就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处于交通要道,地位重要,背靠群山,面对华北平原,是东北地区进入华北的必经通道,而且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重镇,是所谓的用兵之地。

北平在战国时期就是燕国的首都,到了西汉时期,为了与匈奴进行作战,汉朝政府十分注重这一地区的重要地位,他们在此地驻守了大量军队,时常进攻匈奴或者防御匈奴的进攻。隋唐时期因为要对付东北的高句丽,北平便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战略要塞,元代更是将北平当成了首都,改名为大都。

这是地理优势,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政治考量。朱棣是一位专业的、出色的军事领袖,他当时就富有远见的看出了明朝将来面临的重要外来威胁就是来自蒙古地区的军事威胁,但是南京地处南方,对于北方地区的控制十分脆弱,一旦北方地区面临重大安全问题,朝廷难以及时做出反应。

加上北方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没有那个统一的政权把都城放在南方的,只有割据政权才以南都为首都。南都难以承担起控制全国各地的作用,朱棣才对南都并不中意。

如果要增强对北方的控制,并且要找一个可以控制全国的地方做首都,那么朱棣认为北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既有北方地区各个关隘的阻挡和北部地区群山的庇护,这一地区还是易守难攻的,而且北平是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即可以控制华北和东北还可以俯瞰西北地区的地方,并且明朝也在北平以北修建了长城和很多要塞,来提高北平地区的安全性。此外北平之前也是元朝的首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交通顺畅,人口众多,还有一定的城防基础,能够满足朝廷的要求。

地理、政治上都适合,那其他困难就不成为问题了。没有粮食可以从南方运,朱棣花了大力气整修大运河,可以让粮食从南方产粮区直接运到北平城下,进而辐射至北方各军镇。

经济不行就从南都调,朱棣迁都后将南都富户十万家迁到了北平,原本北平就是北方第一大城市,虽然因为元末战乱问题人口减少到明初的四十多万,但南方的富户、跟着朱棣来的中央各级官员,一下将北平的人口总量增加到六十万之中,一跃成为当时全中国第一大城市。

都准备完毕后,在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

从永乐十八年开始,一直到赵和穿越过来的二十一世纪,北京已经作为数个朝代的首都屹立在华北平原六百年,期间除了民国政府短暂将首都迁往南京十几年外,大部分时间首都都是北京。

赵和站在通州码头上看着远处的北都城墙,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自己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没想到能在另一个时代重回这座城市,真是造化弄人。

通州码头距离朝阳门码头还有四十里的距离,京杭大运河到这里就是终点,因为朝阳门码头吃水浅,所以重型船只只能到达通州码头,然后下船改用小船或者陆运,才能将粮食运抵京师。

赵和新收的师爷宋献策,看到东家站在码头上望着京城城墙发呆,还以为这个东家没见过世面,被城墙的规模震惊。宋献策笑道:“东家,北都的城墙建于永乐年间,虽然规模是天下一等,但年久失修,真要论起规模壮观还是不如开封城墙的!”

赵和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宋先生,我不是震惊城墙规模,只是我想到了以前,故而失神而已!”

宋献策不知道赵和在想前世的事情,他知道赵和以前就是个粮长的儿子,能见过什么世面?最多也就是见过常熟的城墙,比这首都的城墙可差得老远。

宋献策心中暗骂赵和矫形,但嘴上可不敢这么说,经过泰安事件,他发现自己这个东家心狠手辣翻脸无情,自己以后要想跟着这个东家混,还是顺着他说为妙。

“是啊!东家离家千里,思念家中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七章 北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