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124、墨子
、信、恕、忠、孝、悌……?

不对!那是思想,服务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

在很早之前,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曾子就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

换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这三点要素所引申出来的结论便是儒家的终极目标——平天下。

何为天下?——目之所及,凡大川大山大河大泽者,皆为天下!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

既然儒家终极目标是要“平天下”,那么一山自然容不下多虎,于是,兼并便成为儒家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

指望诸侯放下屠刀、和平兼并那是痴心妄想,于是,战争便成为服务这个手段的唯一工具。

“兼国覆军,贼虐万民”,这一切与墨子的和平理想相距甚远。

墨子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他觉得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

于是,他对儒家的“仁”做了进一步改进和阐述,提出“兼爱”一说:如果天下人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那么诸侯间便没有攻伐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和谐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兼爱”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它摒弃了儒家带有宗法等级制的“仁”,既带有“忠恕”含义的“仁政”。

“兼爱”则主张无阶级、无国界的“仁”,既“使天下兼相爱”,这是墨子与孔子的主张最大的一个不同。

光有“兼爱”这个口号还不行,你还得想办法付诸实施,否则就是满怀理想抱负的乌托邦,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空想家”。

庆幸的是墨子不是“空想家”,他是一名知行合一的行动派,这是他区别于天下士君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他主张“兼爱”,自然要反对“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大国对小国的攻伐,反对贵族欺压下层民众,反对一切的不平等。

因此,墨子又提出一个实现“兼爱”的必要理念——“非攻”。

“非攻”的内涵并不拘泥于字面“不进行攻伐”的意思,而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对“义”的战争是相当支持的,比如楚国向东南拓土千里就是有利于人民的战争,北上争霸就是不义的战争。

具体来讲,“非攻”注重自卫战争,主张“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在黑暗了无数春秋的天下,天下也必将迎来曙光,哪怕是惊鸿一瞥,哪怕星光般掠过,墨家也会光芒万丈般划开残冷的黑幕。

至此,伟大的墨家学派核心思想“兼爱”和“非攻”就此诞生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兼爱”和“非攻”那么好,具体如何实施呢?总不能指望所有人一夜之间突然大彻大悟、明心见“爱”,不欺凌弱小吧。

天下人昂首以盼——看笑话。

墨子之所以能成为墨子,是因为他不同寻常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发现凡事都是由一国之主所引导,如果君主能做到“兼爱”和“非攻”,“则士众能为之”。

墨子抓住了关键问题中的关键人物——君主,如果君主能用“兼爱”和“非攻”行之于政,士人、百姓便能将“兼爱”和“非攻”实之于行。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让君主接受一介平民的学说?

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墨子表示不是大难题,因为他早已意识到一个学说被认可的必要条件,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该学说的群众基础。

这句话有点拗口,直观表述就是:人民群众是一个党派的执政基础。

这是相当非常超前的一个认识。

先秦时期战乱频发,世人流离失所,“士”和“工匠”阶层都希望社会安定、停止战争,于是,为社会弱者发言的墨家学说迅速得到响应和推广,大批的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开始追随墨子,为墨家学说迅速奠定群众基础。

这些追随墨家学说的群众迅速形成了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兼爱”)、武装(“非攻”)团体,其首领称“钜子”,成员称“墨者”,墨子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任“钜子”。

其中的学术团体皆是满腹经纶雄辩之才,他们四处游说,用自己的观点和辩才去影响诸侯各国,并争取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如果不被采纳就迅速辞官。

其中的武装团体皆是胸怀大义侠肝义胆之士(“墨子之门多勇士”),他们游离于各国政治势力之外,在诸侯的混战中起着平衡各方实力的作用,在很多小国在无力抵御大国侵扰的时候,他们不计代价,“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来帮忙抵御侵略。

这个团体有完整的组织系统、政治纲领和行动宣言,按照现在治安法的条款来定性,墨家就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黑社会”。

所以说现在的黑社会不应该拜关公,应该拜墨子。

这就是学历史的重要性——没文化连祖宗都会认错。

与一般黑社会流氓性质不同的是,墨家弟子心怀“兴天下之


状态提示:124、墨子--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