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向戎的原因有三:
宋为公国,爵位尊贵,宋人乃殷商后裔,自感出生高贵的他们绝不肯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古风犹存,很得当时诸侯信任,比“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贰国郑”在名声上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当初华元弭兵的时候,作为小跟班的向戎同华元一起游说各国,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果让他去促和这次弭兵,轻车熟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向戎与赵武和楚令尹子木的私交一直很好,说得上话,是弭兵消战的这个历史重任的唯一人选。
旷日持久的战争带来沉重灾难,而对于中小国家、特别是对夹在大国之间的宋、郑而国,灾难最为惨重,面对与“国家之利”的弭兵重托,向戎毫不拒绝,决心极力斡旋,不遗余力促成各国的和解。
楚国,内部斗争虽然没有晋国那样复杂、尖锐,但新兴的东方吴国势力蒸蒸日上,连连发动战争,蚕食周边小国,令楚国陷入困境,疲于应付,已成心头之患。
北方,晋国势强,以致郑、宋等诸国争取不来,此种形势下,楚国也乐于弭兵,与晋国平分霸权,然后安心对付吴国,再图中原。
于是,向戎“如楚,楚许之”。
接着,向戎“如齐,齐人难之”。
齐执政大夫崔杼觉得弭兵一事过于天真,会重蹈华元弭兵覆辙,本着一丝争霸的野心和可能,便想拒绝,后经陈文子劝说,方才勉强答应。
最后,向戎“告于秦,秦亦许之”。
四大强国皆“许之”,小国更不用说,欢欣期盼,于是,春秋时期一场关乎诸国命运的盛会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