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第三帝国>第1073章 1074义无反顾

汽车缓缓的启动,随着轻微的椅,斯大林不由自主的皱了一下眉头。这辆汽车是来自美国福特公司的产品,听说是最名贵的美国汽车了,不过坐习惯了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高级轿车之后,斯大林还是感觉到了美国汽车在减震性能方面上的缺陷。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美国的东西虽然看上去都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在德国货面前,有的时候还真是差了那么一点儿意思。斯大林的地下车库里有一辆德国元首阿卡多送给他的汽车,一年前那是他出行的时候必定会乘坐的。

即便是德国一年前生产出来的汽车,可是在各个方面都透着一股奢华的讲究,要比美国人提供的福特量产型汽车,好了不止一个档次。一方面是双方提供的货源确实不在一个价位上,德国的奔驰汽车显然要比美国的福特汽车好了不止一点儿;另一个方面确实证明了,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要比美国的更先进。

不要小看这一点儿细微的区别,放在整个工业体系里,这些细微的差别最终导致的工业差距,那就是天差地别的概念了。德国依靠这种在民用领域一丝不苟的工业信仰,逐渐拉开了和美国工业之间的距离,而在战争时期,这种距离就体现在了坦克的减震承重系统上,所有车辆的行走系统上,飞机的发动机上,战舰的焊接工艺上……

于是德国的坦克就是要比美国的更省那么一点儿燃料,所以同等条件下德国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就可以更强一点儿,于是可以安装的装甲就更厚那么一点儿,所以火炮就更大那么一点儿最后美国人只能用谢尔曼4坦克,而德国人用的是保时捷的虎王。

斯大林显然不可能联想到那么遥远的事情,他只是突然意识到自己乘坐的汽车不如之前的舒适了。不过这也是他无法抱怨的事情,毕竟是他自己亲自下达的命令,要求官员不得在战争结束前乘坐德国的豪华汽车。

这条禁令在很多地方都形同虚设,不少官员们依旧只能乘坐德国汽车出行,毕竟他们和斯大林还有莫斯科的高官们不比起,没有其他的代步工具替换德国汽车。当年和德国正处于蜜月期的时候,不少机关都找关系进口德国汽车,并且以能够弄到德国出口的奔驰汽车为荣。

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非常冷清,因为不会有人喜欢在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下的时候出门。十几辆汽车在空旷的街道上疾驰而过,发动机引擎的声音让一些好奇的孩子趴在窗口注视着已经远去的车队。

一个原本宽广的街道上,堆满了沙袋组成的街垒,这些沙袋的后面,是一面撑起的巨大伪装网,伪装网的底下停放着一辆su-76自行反坦克炮,冰冷的车体旁边,还靠着十几个休息的苏联红军士兵。

他们用冷漠的眼神看着哨兵们抬起拦路的路障,面无表情的看着一辆辆汽车从自己的面前飞快的穿过。丝毫没有理会那些站在路边立正敬礼的军官,仿佛车队里那些平时只能仰望的大人物们,和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样。

战争是一个有趣的东西,有的时候可以让人忘记自己的身份。即便是再如何卑微的人,只要他们上了战场,也可以漠视其他的生命,哪怕他漠视的生命,是一个曾经身份显赫的一国之君……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一刀砍死,并没有因为他卓越的数学贡献幸免于难。

“嘿,我说,刚才过去的那些汽车,是什么大人物的?”一名抱着冲锋枪的士兵好奇的问身边的战友,他很好奇在莫斯科这种时候,还能够拖出车队来显示身份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那名战友显然对此并不怎么好奇,他只是一边小心翼翼的抽一支宝贵的香烟,一边口齿不清的回答同伴的问题:“狗屁了不起的大人物,到战场上去,也就是一发子弹的事儿@计还不如2营那群菜鸟新兵呢。”

周围一群老兵点头赞同,品头论足的说着车队里那群高官打仗的时候跑得比兔子还快之类的评语,然后彼此之间哈哈大笑一番。他们不知道自己卧秽语念叨着的,有一个曾经把他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的名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汽车驶过了很长的路程之后,终于在一个宽敞的货运小站的出口处停了下来,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在周围组成了保护网,一名接着一名卫兵笔挺的站在汽车两侧,警惕的观察着四周的任何风吹草动。

最终扎伊采夫走到了斯大林座车的旁边,伸手为领袖拉开了车门。斯大林钻出了汽车,然后就是无数迎接他的军官还有政客如海浪一般汹涌的掌声。瓦图京带着自己的副官走到了斯大林的面前,立正敬礼道:“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传令兵刚刚汇报,朱可夫元帅同志乘坐的列车,将在十五分钟之后,开进小站。”

斯大林显然对瓦图京的安排非常满意,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开口说道:“很好!朱可夫元帅同志带着部队赶到莫斯科,这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我们会在莫斯科击败德军,赢回战场的主动权。”

“是这样的,领袖斯大林同志!我也相信我们可以赢回战争的主动!”瓦图京大声的对斯大林回答道:“只要我们在莫斯科坚守5个月,天气将再一次对我们有利,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会有三个月的时间让我们补充休整。”

瓦图京的话让斯大林非常满意,他现在最想听到的,无非就是将领们站在专


状态提示:第1073章 1074义无反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