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第348章 松山开战,战争的转折
眼。

封云天认为第20集团军,拿下腾冲会很简单,龙文章和虞啸卿一样认为如此。

这一仗同样没有任何难度,只要人到了那就等于是拿下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没有感觉到压力,以为3万人打1000多人就是碾压,很轻松便能拿下的大前提下。

跌破所有人眼镜的意外情况,就这么真实的出现了。

5月11日。

霍揆彰指挥右翼第20集团军,分7处强渡怒江非常成功后。

接下来第20集团军根据作战计划,三个军旗下的共计3万余人,分别攻向了不同的方向。

第53军兵指六塘子方面,切断北部日军对腾冲的支援。

最终和日军的146联队主力,以及被其所控制的伪军部队,围绕着高黎贡山周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

第54军指向冷水沟方面,目的也是为了切断支援腾冲的路线,

最终和日军148联队主力,及146联队旗下的一个大队,沿着日军这两年来修建的堡垒据点,沿途展开了要点争夺战。

剩下最为精锐,有着荣誉第1师的第八军所部,由黄埔一期的何绍周将军,亲自率领进攻核心——

腾冲。

此时腾冲周边的日军城镇大据点,以及高丽贡山各部区域,有第53军和54军负责攻击,根本没有余力再支援腾冲。

远一点的龙陵和芒市等地,也已经聚集了第11集团军数万大军。

虽然由于战略目的是为了牵制,因此第11集团军并没有强行渡江,直接大军压制龙陵芒市城外,以免增加后勤的压力。

在滇缅公路没打通之前,过江作战的兵力越多,后勤的压力就会越大。

以滇西远征军如今的后勤能力,加上滇西南地区丛林密布运输困难,根本无法支撑十几万大军的长期作战。

但是第11集团军已在距离龙陵芒市,最近的渡江点一侧驻军,摆出了要渡江进攻的姿态。

在正常的情况下来说,位于龙陵和芒市等地的日军。

在这种大军随时压进的前提下,必然是不敢贸然调兵出去援助腾冲,肯定会老老实实的缩在城里防守。

第8军旗下有三个主力师,即便自重火炮部队没有过江,步兵也超过1万。

拿下即便召回周边所有据点日军,人数也不会超过1500的腾冲县,理论上来说几天时间就够了。

可结果确成了什么呢?

第八军打了整整10天时间,都没能拿下这个曾经被封云天略施小计,便轻松二度戏耍的县城。

一个军拿不下一个县城,这战绩全国一片哗然。

要知道中国驻印军此时在缅甸境内,那可是100人都能追杀200日军,攻营拔寨更是一路平推。

那一份份战报,简直比印刷还快。

怎么到了国内的滇西远征军,这结果就瞬间颠倒过来了呢?一个p大的县城打了10天都拿不下来。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全国民众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作为指挥官的何绍周同样很老火,被上峰不停的电报询问崔处狂喷,甚至已经气得两天两夜没睡觉了。

一方面是各方的压力实在太大,另一方面是情报完全是错的。

根据滇西远征军所收集的情报,腾冲县城内常住日伪军不到1000人,即便加上周边据点的日军,以及从怒江沿岸败退,汇集到城里的日军,总数也不会超过2000。

这份信息和封云天调查的差不多,就是整容口稍微多了一点。

可根据这10天的实际作战情况反馈,腾冲县城里的日伪军何止2000,起码最少超过5000。

2000变5000,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滇西远征军本身军事素质,以及装备都远远不如中国驻印军,注定了滇西远征军战斗力,会大幅度逊色于驻印军。

如果说中国驻印军士兵vs日军士兵,可以轻松做到1:1甚至1:2。

那滇西远征军对战日军的比例,将会是反过来的2:1,甚至是3:1。

再加上第20集团军是强渡怒江,制作的那些木筏木船承载能力有限,根本就没法携带重型火炮。

现在不仅是第八军的炮兵部队,整个第20集团军所有部队的炮兵,此时都还在江的对岸干瞪眼。

本身单兵能力和装备都不如日军,又没有火炮掩护用于冲击城防。

第八军这区区一万多主力步兵,想要拿下有5000多日伪军驻守的腾冲,无疑比肯硬骨头还要难。

为什么腾冲会突然多这么多日军,何绍周不知道,也无法给出答案。

这成了一个谜题!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很冒火,眼瞅着距离一个月期限已过去大半,连出发地腾冲都还没拿下,不得不临时下令。

让负责掩护作战的第53军和54军,改进攻为拉扯,调派援兵支援第八军。

结果几千人支援腾冲,一样收效甚微。

日军在退路已被切断的情况下,仿佛已经做好了玉碎给他们天皇的觉悟,打起仗来格外的狠。

第20集团军在上峰的压力下,只能企图靠人命来堆,血战硬拼拿下腾冲。

远征军战士们虽然装备不行,训练条件也远不及驻印军,可他们心中的热血,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一点也不比中国驻印军差分毫。

面对日军的顽固死守,接到命令的第八军将士们,没有任何一个往后退缩。

誓死往前冲,死也要朝着全面倒。

日军豁出命的防守,第八军将士不要命的往前冲,一攻一守双方之间伤亡很大,而


状态提示:第348章 松山开战,战争的转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